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德經》: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著急

《道德經》: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著急

世間美好的東西多得數不過來,而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擁有更多,於是免不了心浮氣躁,陷入汲汲營營地追求。

奈何世間少有兩全,往往是求得了這個,丟失了那個,心中充滿憤懣、求不得、捨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其實,生活中諸多的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坎;生命中諸多的痛苦,都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當你放下心中不必要的攀比與慾望,讓自己的身心都慢下來,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是以前的那個自己,快樂,而不缺乏夢想。

慢了,才能保持生機?

《道德經》中說,不知常,妄作凶。人不能妄動妄作。

世上許多人鑽營忙碌了一輩子,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到頭來自己都搞不清楚。

《道德經》又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真正的動,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滿意義的「動之徐生」。

心平氣和,生生不息,是建立在心靜基礎上的外在運動。在靜到極點後,要能起用、起動。動以後,則是生生不息,永遠長生。

「徐生」的涵義,也可說是生生不息的長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

「動之徐生」,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則。

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

態度從容,怡然自得,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社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天天分秒必爭,忙忙碌碌,事事窮緊張,不知是為了什麼,在拚命玩命。這與「動之徐生」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為人態度從容,可以怡然自得,和諧處眾,以智化怨;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亂不濁,冷靜就難,淡定受喜。

這對於普通人而言,尤其是這個時代的人,尤為需要。

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道德經》有雲:「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曼(慢)成」。

不論遊戲,還是人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據說曾國藩少年時乘夜讀書,恰有一小偷在樑上,想等著曾國藩睡了偷竊。想不到,一篇文章反反覆復的誦讀,曾國藩就是背不下來。

最終,小偷一怒之下跳下房梁,將這篇文章給曾國藩背了一遍,並且揚言:你這腦子,就不要讀書了!

可見曾國藩資質之平庸,但正因為他自知自己非聰明人,所以讀書做事不求捷徑,用最紮實的方法慢慢來!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

他自知沒有智力優勢,因此比別人更虛心;

他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能力更強;

他做事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因此不留死角。

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但是一旦開竅,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高中進士。

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往往不願意下苦工,做事總想找捷徑,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鬆鬆垮垮,結果平庸一生!

有些方法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它扎紮實實、不留遺弊!慢是一種境界,慢的不得不快!

所有的成長都不是一天兩天,三年樹一品,十年磨一劍,要想成為一棵大樹首要的條件是時間的積累!

緩而圖之,則為大利;

急而成之,則為大害。?

孔子講:「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說話做事,該慢下來的事情,就必須慢下來,扎紮實實地做好。

而養心與求知,恰恰是人生種種修行里,最急不得的事情。

心如若隨著權與利跳來跳去,不過徒然心煩而已。

宋代神童方仲永年少時業藝驚人,家家羨慕,可他父親偏偏圖他早賺名利,不讓他靜心學習,終日帶他出席各種名流聚會,博取名聲。就這樣,方仲永的學養日退五尺,最終沒能避免「泯然眾人」的命運。

大涵養的積澱,遠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無論心智的歷練,還是知識的學習,都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唯心神寧定,厚積薄發,才是收穫大涵養,大格局的正途。

慢不等於懶惰,慢不等於停滯不前,慢是對生活中風景的駐足,是凡事包容,是不掙扎,不猙獰,不恐慌。

穩而思進、慢而有為,才是慢生活的真諦。

在紛繁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的心漸漸遺失了對美好的想像。但事實上,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

只有慢下來,我們才會有時間去思考;靜下來,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內心,感受到生活的歡樂與真諦!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請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讓靈魂跟上身體的步伐!

慢慢走,欣賞啊!

中央民族大學謝路軍教授邀你一起讀《道德經》

⊙轉載事項:標明原創的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或聯繫客服

⊙鄭重聲明:文字、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你一定會喜歡

若你喜歡,請為我們點個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三觀不同,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障礙
你擔心學習開始得太早,孩子的求知慾卻從未減少!

TAG:學國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