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公孫瓚出兵袁紹真的是為從弟報仇?白馬義從真的打不過先登死士?

公孫瓚出兵袁紹真的是為從弟報仇?白馬義從真的打不過先登死士?


袁紹與公孫瓚因為何事交惡?

當初,漢獻帝派遣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尋找劉虞,想要藉助劉虞的兵力回到洛陽,劉和路經袁術駐地,卻被袁術扣押。袁術讓劉和寫信給劉虞說讓他率兵來與袁術一起進軍長安,公孫瓚勸諫劉虞說袁術會背叛朝廷,劉虞不聽,公孫瓚害怕袁術知道這個消息以後會記恨於他,於是派遣從弟公孫越率領1千騎兵與袁術結盟。

袁紹想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是包括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袁術反對袁紹的做法,因此,袁紹對袁術懷恨在心,率先發難,派遣周昂進攻袁術部將,豫州刺史孫堅。此時孫堅正在與董卓軍交戰,治所陽城防守空虛,因而周昂輕而易舉攻破陽城,孫堅只得一面率軍回援,一面向袁術求援,袁術派遣公孫越協助孫堅反攻周昂,公孫越卻被流矢射死,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公孫瓚駐兵磐河,準備進攻袁紹。


公孫瓚真的是為了給從弟報仇么?

古人打仗講究出師有名,為弟弟報仇只是公孫瓚出兵的借口,戰場上刀劍無眼,生死有命,公孫越是戰死沙場的不是被袁紹刻意害死的。要說追究責任也是追究周昂的責任,何況袁紹又不知道袁術會派遣公孫越出戰,公孫瓚與其歸咎於袁紹,還不如歸咎於袁術。假如公孫瓚出兵磐河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從弟報仇,那麼公孫瓚出兵磐河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這還得追溯到袁紹和公孫瓚還是盟友的時候。


公孫瓚替袁紹做嫁衣

袁紹採納逢紀的建議,暗中聯絡公孫瓚,圖謀冀州牧韓馥的冀州, 公孫瓚得到袁紹密信,欣然南下,進攻冀州,韓馥驚懼之際,袁紹又派遣荀諶遊說韓馥。韓馥接受荀諶建議,將冀州拱手相讓。起初,袁紹與公孫瓚約定平分冀州,如今,袁紹兵不血刃奪取冀州,公孫瓚損兵折將卻未得寸土,公孫瓚進攻韓馥,實則是替袁紹做了嫁衣。因此,公孫瓚早就對袁紹懷恨在心了,替從弟報仇只是公孫瓚的一個借口,其真實目的是想和袁紹爭奪冀州。

公孫瓚率先發難,連克冀州諸多郡縣,袁紹自覺理虧(不是覺得間接害死公孫越理虧,而是覺得忽悠公孫瓚出兵冀州自覺摘取勝利果實理虧),主動向公孫瓚求和。為了表示誠意,袁紹還上表推舉公孫瓚從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這時候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劉虞也出面調停,公孫瓚與袁紹的衝突告一段落。然而公孫瓚並非真的甘心就此放過袁紹,他只是迫於上司劉虞壓力,再加上他只不過是北平太守兵力不足,而暫時停手而已。


公孫瓚大破黃巾威震天下

不久以後,黃巾軍在青州作亂,公孫瓚奉命前往鎮壓,當時黃巾賊眾三十萬,公孫瓚卻只有2萬兵馬,但是公孫瓚以少勝多,一舉擊潰黃巾軍,俘虜和斬首的賊軍達到10萬。(這一戰也成就了曹操,潰敗的青州黃巾軍被曹操收編了)公孫瓚大破黃巾軍,威震天,實力暴漲的公孫瓚不再把劉虞放在眼裡,不顧劉虞命令,再次對袁紹發起進攻,牽之渤海太守公孫越,也反戈一擊,出兵進攻袁紹,一路進軍到界橋,袁紹終於忍無可忍,率軍迎戰。


界橋之戰的一匹黑馬——麴義

界橋之戰,袁紹兵力並不佔優勢,而且公孫瓚還有「追不虛發,數獲戎捷」白馬義從,這一戰對於袁紹來說也是極其兇險的。他剛剛竊取冀州,民心未定,而公孫瓚所過之處莫不歸附,在冀州的名望遠遠超過袁紹,假如失敗了,冀州不保,袁紹可就等不到和曹操決戰官渡,就提前被消滅了。這一戰對於公孫瓚也是至關只要的:公孫瓚雖然兵強馬壯,但是轄地不過南皮一郡,只有奪取冀州,才能夠脫離劉虞,成就霸業。

結果出乎意料,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卻沒能敵過麴義的先登死士。麴義連續兩次以少勝多,斬殺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使嚴綱,大破公孫瓚。界橋之戰,公孫瓚兵力損失萬計,且多為精銳的白馬義從,實力大為受挫。

就這樣公孫瓚與袁紹的第一次大戰,以袁紹以少勝多告終。原本公孫瓚實力是強於袁紹的,但是界橋之戰以後,袁紹終於在冀州站穩了腳跟,公孫瓚實力則開始低於袁紹。雖然不久以後,公孫瓚打敗劉虞,奪取幽州,再次有了與袁紹爭霸北方的資本,但是公孫瓚倒行逆施、窮兵黷武的行為,使得自己眾叛親離,最終自焚而死,袁紹則一統北方四州,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亭殿閣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果諸葛亮領大將替換關羽,荊州真的能守?真的能改寫三國歷史?
劉備看走眼的三個人,其中一個武力三國第一,一個謀略比肩諸葛亮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