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臨帖要在書寫性的基礎上求像

臨帖要在書寫性的基礎上求像

常看到有老師點評學生的臨摹作業:「你這是在描畫,不是在寫書法,要加強書寫性。」書寫性可謂是中國書法生命意識的體現,是體現書法精神面貌的關鍵因素。

何為書寫性呢?邱振中教授認為:書寫性指的是視覺作品中筆觸的運動感與連續性。在我看來,書寫性即充分藉助毛筆的性能,遵從自然書寫,一筆成形的原則,使作品的點畫處在一種順暢的節奏中。

我們知道,書法具有時間特性和空間特性,亦即筆勢和體勢之分。空間特性體現在對點畫的分布位置的確定,而時間特性則由連續順暢的書寫脈絡來體現。書法是一種時空交叉的藝術,而人們往往給予空間特性的關注超過了時間特性。這在初學者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描摹的痕迹往往較重,或將點畫獨立開來,看不到連續性用筆。

臨帖要在書寫性的基礎上求像

《書譜》中有一段關於點畫形態的描寫: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這段文字中對於點畫形態的種種比喻,莫不在處一種動態之中,同自然界的種種動態之美聯繫在一起。這正說明了書寫性賦予了點畫動態之美,而這種美是書寫者心性的寫照,且反過來讓人在書寫中體會到一種愉悅。蔡邕在《九勢》中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所謂勢,即在點畫運動中體現力的趨勢或方向,書寫性是勢的體現,也是勢的要求。

臨帖要在書寫性的基礎上求像

書寫性也促成了節奏的體現,在快慢徐疾中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氣脈的張弛形成韻律,韻律透射出氣息。古人不同作品中的節奏是不同的,需要用心揣摩,與之接近才能體現原作擁有的氣息。

若不懂得書寫性中筆觸的快慢疾徐,而用一個節奏甚至是支離破碎的用筆去體現,無異於南轅北轍也。忽視了這種節奏,而走向平整工緻的雕琢、修飾甚至製作的誤區,頗有舍本求末的遺憾。用筆的起承轉合、墨色的自然變化隨著書寫而展開,在行於止、快與慢之間境由心生,達到一種自由揮灑的境界,這是書法賦予人們高層次的享受。

書寫性在行草等動態書體中的表達更為明顯,而靜態書體中同樣重要。如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點畫振動之間依稀可見書家揮毫時的瀟洒身影。一定的書寫速度在書寫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崔寒柏先生曾有《書寫的速度》一文,著重講了書法對於速度的要求。《書譜》說: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然而不能因為追求速度而草草而為,一定是伴隨著快慢之間的小心收拾。

臨帖要在書寫性的基礎上求像

要做到書寫性,首先要對毛筆的性能有充分的認識。毛筆獨特的構造賦予了中國書法線條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邱振中教授認為中國書法的線條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徒手線,而這,是毛筆的恩賜。例如受很多書法啟蒙教材的影響,很多人在寫唐楷或魏碑的點畫時極力的去描摹那種方整的形狀,其實只要毛筆入紙後蹲筆再鋪開行筆,就能夠得到自然書寫的方整點畫。了解了毛筆的特性,方圓粗細的表現只在書寫者的一念之間。

其次,要認識到體現筆法的是動作而非具體的形態。只要動作對了,在自然書寫的情況下也許形態有偏差,然而這是正確的筆法體現;相反,為了追求線條的外輪廓而去描摹,這已經背離了書法的範疇。書法點畫豐富的外輪廓皆由筆法動作的搭配運用而來,提按使轉之間點畫成形,而又自然天成。

臨帖要在書寫性的基礎上求像

最後,要時刻保有書寫性的意識,意識指導實踐才是永久的解決之道。從初學開始,就要有這種意識。臨摹是要像,要在跟古人的逼近中獲取更多的養分。然而我一直強調的是臨摹一定要在書寫性的基礎上追求像。

因為臨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作能用上,而不是一種模仿造型能力的競賽。只有「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才能「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從而達到「瀟洒流落,翰逸神飛」的境界。若始終在描摹中追求像,一旦自運,速度起來後,就會變得拘謹遲疑,自然與書寫性的要求背道而馳了。

轉發【轉發送 | 管峻 、王厚祥 、李雙陽聯合推薦《回望經典》上下兩集】的文章,並添加小編微信w175510655251,進群與老師交流學習,同時還有機會獲得作品集。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作者丨墨池 吳周劍

編輯丨凌晨 Anna

責編 | 凌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李陽冰《三墳記》(附原碑石單字賞鑒)
參透以下十個帖,書法可品可讀可寫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