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清代畫壇「四王」

清代畫壇「四王」

清代畫壇「四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王翚的作品《寒汀宿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指中國明末清初並稱畫壇的四位姓王的畫家,即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他們均擅長山水畫,在師承、崇尚、畫風等方面十分接近,影響廣泛,又受到皇帝的賞識,遂成為左右畫壇風氣的山水畫派,被看作正統派。

王時敏、王鑒是第1代,與明末畫家董其昌交善,繪畫上受其影響很深,入清隱居不仕。第2代為王鑒的學生王翚。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藝術上直接繼承他的祖父。

他們一致的藝術傾向是:致力摹古,崇拜元四家,注重筆墨,追求平淡清閑的情調,以能靈活地運用古人的筆墨技法為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他們在總結、運用前人筆墨方面達到一定的深度,尤其是在發展了干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方面,豐富了文人山水畫的表現力。但由於一味崇古,忽視體察自然,缺乏真切的生活感受,也大大地桎梏了藝術的創造性,給以後的繪畫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四王也有各自側重的藝術追求。

王時敏刻意追蹤黃公望,摹古功夫深,筆墨上講求法度,風格蒼勁渾厚,開創了婁東派。王鑒師承不拘黃公望一家,崇仰董源、巨然,亦力主仿古,然筆墨功力深厚,技法亦較全面,水墨畫運筆沉著,皴染細密,墨色濃潤,層次豐富。設色畫作青綠重色,墨彩相融,艷不傷雅。

王翚得二王指授,從臨古著手,能兼學諸體,主張集古人之大成。還注意觀察自然,攝取真景。作品技法精熟,面貌多樣,能脫古化新,具有一定的自然天趣。其追隨者很多,形成虞山派。王原祁受王時敏影響,亦崇尚黃公望,但著重發展干筆積墨法,山石反覆皴染,層層加量,由淡及濃,由疏而密,具有「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的藝術格調,成為婁東派首領。 王昱:《楓林秋色圖》 婁東派、虞山派,在康熙以後得到進一步發展。

婁東派主要畫家有唐岱、董邦達、華鯤、黃鼎、方士庶、張宗蒼、錢維城等人,虞山派主要畫家有楊晉、蔡遠、胡節、徐榕、宋駿業、唐俊、顧昉、李世倬等人。

兩派勢力相當,幾乎統治了清代整個山水畫壇,所謂「海內繪事家,不為石谷(王翚)牢籠,即為麓台(王原祁)械椏」。此外,還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和後四王(王三錫、王廷元、王廷周、王鳴韶)諸家。

小四王活動於雍、乾(1723~1795)年間,其中王昱為王原祁族弟,作品接近王原祁面目;王愫為王原祁從子,善干筆簡淡法;王宸為王原祁曾孫,畫宗元四家;王玖為王翚曾孫,承家學兼師黃鼎,善用枯筆。後四王活動於乾隆後期,王三錫為王昱從子;王廷元、王廷周為王玖之子,均承家學;王鳴韶則兼學婁東派、虞山派。他們雖名噪一時,但均未脫出四王窠臼。關注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百科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