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布施就是為自己耕種福田,種植時雖少、收貨卻很多,而且沒有風險

布施就是為自己耕種福田,種植時雖少、收貨卻很多,而且沒有風險

布施就是為自己耕種福田,種植時雖少、收貨卻很多,而且沒有風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布施,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施捨。

《攝大乘論》云:「又能破裂慳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為施。

布施又有不同內涵,如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是以財物幫助他人;

法施,是以所學佛法及知識技術幫助他人;

無畏施,是以仁愛慈悲使眾生獲得安全感。

布施不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獲得極大利益。

一方面,布施能幫助我們破除慳吝。

凡夫貪著財富,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往往因慳吝而不願施捨。哪怕是平日幾乎用不著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覺得它重要起來。

布施,正是克服慳吝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布施還能廣種福田,改變貧窮之因。

凡夫目光短淺,以為布施一點,自己就失去一點。

殊不知,布施就像農民播種,每一粒種子,都會帶來豐厚的回報。如果說種田還可能因自然災害等原因而減產,但耕種福田卻毫無風險,必能獲利。

發心越廣大、越純粹,收穫也就越大。

那些在春天捨不得播種的人,秋天能有收穫嗎?

他們若知自己因慳吝而錯失良機,必定後悔莫及。

不少人一生為貧窮所困,正是因為往昔不願布施所致,倘若不從現在開始努力改變這一業因,貧窮狀況將難以改變。

就像在貧瘠的土地上,無論怎樣努力耕耘,都難有所獲。唯有從改良土壤著手,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說,布施既能破除貧窮,也能使人生擁有福德。

《彌勒所問經》說:錦繡滿箱卻穿著布衣,金銀滿櫃卻吃著糟糠,可以安閑卻一定要勞筋動骨,可以快樂卻整天愁眉苦臉,這就是有福不能享。

原因是由於他前世布施的時候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因為別人的勸告而勉強布施,或者布施以後馬上又後悔。

住宅簡陋的人卻常住別人的豪宅,飲食粗糙的人卻常吃別人的山珍海味,這就是能享受卻無自主權。

因為他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道勸別人布施,或者見別人布施而隨喜讚歎。

《業報差別經》說:如果眾生因為別人規勸而布施,布施後又後悔,以這樣的因緣,他來生先富後窮。

又有眾生因別人的規勸而少量布施,布施後歡喜,他來生先貧後富。

如果請僧人到家裡來,使僧人疲勞奔走之後才就食,那麼後世雖能得到富貴,但一定要從勞苦中獲得。

如果送齋食到寺院,使僧人安然受供,那麼他將來享福的時候就無需勞苦,一切所需都會自然豐足。

如果眾生以前曾經布施,但沒有遇到殊勝的福田(供佛、印經、齋僧,使佛法廣泛傳播,使更多的人知道布施等善法),他所得的果報就會微劣,隨得隨盡。又因為養成了布施的習慣,所以雖然處於貧窮狀況,也樂於布施。

如果眾生遇善知識後暫行布施,又正巧遇到殊勝的福田,那麼,他來世的生活所需就一應俱全。但因為以前沒有養成布施的習慣,所以今世雖然富貴卻很吝嗇。

《菩薩本行經》說:如果眾生不能以至誠心、恭敬心、歡喜心布施,或者布施的時候貢高自大,或者受施者是個相信邪見、顛倒是非的人,這就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播種,下種雖多,所收很少。

如果以歡喜心、恭敬心、清凈心布施,施而不望報,或受施者正巧是菩薩、聖僧,這就好像在良田播種,下種雖少,所收卻很多。

《般若經》說:如果布施的時候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那麼所得到的福報就會很少。

如果布施的時候能夠迴向無上菩提,發心救度十方眾生,那麼雖然布施的不多,但所獲得的福報就會無量無邊。

布施就是為自己耕種福田,種植時雖少、收貨卻很多,而且沒有風險

布施就是為自己耕種福田,種植時雖少、收貨卻很多,而且沒有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鬼神無所不知,就連人晚上做的夢也全都清楚啊
藥師佛感應力強大的原因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