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王羲之:你們寫我的字,卻不懂我的痛!

王羲之:你們寫我的字,卻不懂我的痛!

風流如魏晉,到了王羲之還未被冠以書聖的年代,早已比現在的「蘋果」都普及:口談玄言,及時行樂,瀟洒混日子。但生活中的王羲之,總有一根刺讓他如鯁在喉,翻開他的作品集看看,記錄的其實滿滿都是辛酸。

他有兩個孫女,小小年紀就去世了。為了寄託思念寫下《期小女帖》和《二孫女帖》。

《期小女帖》

《二孫女帖》

姨媽去世,一遍又一遍地刺激著他的淚腺。他寫了《姨母帖》。

《姨母帖》

在「魏晉以孝治天下」的時代,先人之墓被毀,王羲之痛徹心扉。有了《先墓帖》和《喪亂帖》。

《先墓帖》

連年的戰亂,感慨世事的無常。王羲之在表面的風流倜儻下,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如意,他也是豁達不起來。

謝仁祖不久前去世了,提起來就讓人感到悲酸,沒法說;「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都邑帖》里他說。

《都邑帖》

《逸民帖》里他說,「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不能見面聊,讓人嘆息。寫信,又如何能夠寫得清楚!

《逸民帖》

時間真是過的太快了呀,一年的光陰又這樣過去了。《平安帖》里他寫到「歲忽終,感嘆情深,念汝不可往」。

《平安帖》

同時,他用《乾嘔帖》和《衰老帖》記錄自己得病時的無助。

《衰老帖》

或許是種種打擊,讓王羲之身體變差了。身體差胃口也差,在人生最後一個冬天他寫信告訴朋友,他感到了徹骨的「寒冷」(寒切帖)。

《寒切帖》

兵荒馬亂,戰爭里沒有好運氣;早年喪父背井離鄉,幾乎沒有機會祭拜祖廟;空懷養民治世的理想,卻只能在災荒之下,頂著壓力向平民借貸糧食。

那個「東床坦腹」的少年,在生命中大部分時間,都貫穿著所求不得的失望,甚至是恥辱。生逢亂世,痛苦幾乎成了王羲之每天的必修課。

連和朋友舉行派對時,面對人生之無常、年光之有限,都發出了『豈不痛哉」的嘆息。

《蘭亭序》局部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所有的放縱無羈,安靜或躁動終將成為過去式。壽命長短,聽憑造化,但最後終將歸於消滅。

不過,現在都不重要了,因為他在退休前的永和九年,在春光明媚的暮春寫下了《蘭亭序》。所有的失去、失望和不滿,他用書法在後人眼中變成了浪漫。是屈原放逐而作《離騷》的浪漫,是太史公受刑而作《史記》的浪漫——五內俱焚,被這個時代開除的人,他以以一腔悲憤問天問地,問古今。

別忘記在右底角點個好看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文化 的精彩文章:

楷書88種技法,初學者必看!
絕美中國蘭花欣賞

TAG:書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