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舌尖上的老北京——茯苓夾餅

舌尖上的老北京——茯苓夾餅

舌尖上的老北京——茯苓夾餅

舌尖上的老北京——茯苓夾餅

茯苓夾餅,是老北京的一種地方傳統名點,屬於滋補性葯膳。且此餅當推稻香春最佳。製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麵粉做成,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攔勻的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味獨特。

舌尖上的老北京——茯苓夾餅

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並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於薄"的主張,於是,後來的餅就越來越薄。

舌尖上的老北京——茯苓夾餅

乾隆時山東孔繁台家制的餅"薄若蟬翼,柔膩絕倫"。還有"秦人制小錫罐裝餅30張,叫做"西餅""也是很薄的。繼而,人們又不滿足於其淡而無味,隨後便加了用多種、和蜂蜜調製的甜餡,即用兩張餅合起來,中間夾餡的。這種茯苓既桂香濃郁,又營養豐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補之功。

舌尖上的老北京——茯苓夾餅

相傳,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飲食,廚師們絞盡腦汁,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藥,發現其中產於雲貴一帶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於是,以松仁等為主要原料,配以適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澱粉攤烙成外皮,精工細作製成夾心薄餅。慈禧吃後,很滿意。並常以此餅賞賜宮中大臣。因此,更加身價百倍,成了當時宮廷中的名點。後來這種餅傳入民間,成為京華風味小吃。

舌尖上的老北京——茯苓夾餅

現今北京的,就是繼承了由清宮流傳下來的傳統製法,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斷改進,每張極薄的餅皮,宛如餡料的包裝紙,且餅皮外表的模印圖案清晰,精美別緻,更富有藝術性。因而,以其質佳味美,馳名全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