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這些文學與思想表述中,看一看魯迅是怎樣「拿來」的

從這些文學與思想表述中,看一看魯迅是怎樣「拿來」的

【立人思想】

孔子最早說到「立人」,《論語·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具體可以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

魯迅強調中華民族的出路是:「首在立人,人立之後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文化偏至論》)魯迅的「立人」思想是對孔子「立人」學說的弘揚與發展,他是指一種獨立人格,而這種獨立人格又是在個性精神的支撐下實現的。

【吃人警示】

莊子最早提出了「人食人」的警示。《莊子·庚桑楚》曰:「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於千年之後。千年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也。」

魯迅在第一部小說《狂人日記》中寫著:「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他還說:「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燈下漫筆》)

【讀書要訣】

朱熹的《朱子家訓》曰:「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口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提倡這樣讀書:「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並用。」

後來他擴展為「五到法」。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腦到。

【猛虎有情】

解縉是大明第一才子,書畫詩文俱佳,他在一幅《猛虎顧彪圖》上題詩曰:「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魯迅先生50歲時得子海嬰,視若掌上明珠。有人不解,故魯迅作《答客誚》:「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人血饅頭】

袁枚曾創作了鬼怪小說《子不語》,其中有一則《還我血》的故事:「人血饅頭,可醫瘵疾。獄卒楊某,取血歸奉其戚。甫抵家,忽以兩手自扼其喉,大叫:『還我血!』」

魯迅在小說《葯》里,將其移植過來,寫了華老栓去刑場買「人血饅頭」,要為兒子治癆病,革命者的鮮血竟然成了愚昧民眾治病的葯,結果小栓還是送了命。這個荒謬的故事,傳遞出他所深悟的辛亥革命深刻的歷史教訓。

【南腔北調】

徐渭的青藤書屋裡有一副十分顯眼的對聯曰:「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這體現了他的叛逆個性,證明著這是一個不倫不類的人。

魯迅的一本雜文集題目就叫《南腔北調集》,穿越三百年的歷史風雲,魯迅與這位同鄉的先賢有了神遇。這就是一個獨具個性的思想家與文學家,「南腔北調」已經成為「離經叛道」的代名詞了。

【石火不絕】

明代張岱有一句名言:「忠臣義士,多見於國破家亡之際,如敲石出火,一閃即滅。人主不急起收之,則火種絕矣」(《越絕詩小序》)。

魯迅銘記在心,並將之演化為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題未定草》)。真是言簡意賅,迴響深遠。

【戰士蒼蠅】

「聊齋」一書里有個《龍》故事,寫一條龍從天上掉落在打穀場上,沒死,但動彈不了,這時有很多蒼蠅飛過來,落在龍的身上。龍就把鱗片張開,很多蒼蠅鑽到鱗甲下邊,龍突然闔上鱗片,把蒼蠅都夾死在裡面。

魯迅的《戰士與蒼蠅》說:「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蜜蜂的刺】

法布爾的《昆蟲記》是魯迅小時候愛讀的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章是寫蜜蜂的:「蜜蜂使用蜇針只是為了報復所受到的侮辱,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因為蜇針的倒齒會鉤住傷口拔不出來,結果使自己腹腔末端被拉出一條致命的裂縫……蜜蜂有時要為此付出自己的性命。」

魯迅在《小雜感》一文中也就此發了議論:「蜜蜂的刺,一用卻喪失了它自己的命;犬儒的刺,一用則苟延了他自己的命。他們就是如此不同。」

【巧妙遺言】

1933年蕭伯納在上海訪問時,有人問他:「假若人類突然遭了全滅的運命,而你老先生,就如創世紀中所載的Noah一樣,可以有力,留一點人種,那麼你留哪一個人呢?」蕭老先生帶著謎似的微笑答道:「我一個也不留。」

左起:史沫特萊、蕭伯納、宋慶齡、蔡元培、伊羅生、林語堂、魯迅,攝於上海中山故居

1936年9月魯迅給這個世界留下了《死》的絕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沉默無語】

靜穆而不作聲,這是「默」的本義。國學中常見的名言有:「恭默思道」(《尚書》;「默而識之」(《論語》);「或默或語」(《周易》);「三年默以思道」(《國語》);「我不欲戰而能默「(《左傳》);「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莊子》)。

魯迅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我感到空虛。」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默默無語的魯迅,才是真實的。魯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樣,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隱藏著更多東西,他的意思就表現在浮現和隱蔽之間。

【循環怪圈】

王夫之將數千年的中國歷史視為一個整體,從中發現歷史的演變規律,即中國社會的演進基本上都沒有走出「循環論」的怪圈,這就是「一亂一治」。對人類歷史發展變化規律的探討,這是很多學者追求的共同目標。

魯迅說中國只有兩樣時代: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燈下漫筆》)歷史長了,奴也就成了性,這也是一個「循環論」的怪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期待!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此升起,「老市府大樓」2022年回歸
上海「十四五」規劃如何編製?李強今天專題調研,強調這個立足點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