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王爺時能禮賢下士,為何當皇帝後就很少禮賢下士了?全因壟斷

當王爺時能禮賢下士,為何當皇帝後就很少禮賢下士了?全因壟斷

自古以來,人才的重要性,無人不知。春秋戰國,得人才者興,失人才者亡,幾乎成為一種規律。然而,進入帝制時代後,只有在爭天下時,人主才禮賢下士,一旦做了皇帝,這個熱情基本消失了。

這個緣故其實很簡單,因為形勢變了。對皇帝來說,天下的人才要想出人頭地,非通過他不可。經商可以致富,但不僅得不到做官拜爵的尊貴,連人身財產都不太能保住。做學問,如果沒有一官半職,學問也不太能夠被社會認可。做隱士,如果做不出名來,一輩子都沒人知道。所以,許多所謂的隱士實際上來來往往王侯家,不過是入仕的別途。

明末三大儒都因為華夷之辯的緣故,不肯出山。比如,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如果沒有著作保留下來,兩百多年後被有力者發掘,恐怕多半被時代淹沒了。很明顯,要想出頭,唯一途徑就是為皇帝所用,入仕當官,青史留名最好,如果混不上去,也圖個富貴榮華,榮及父祖。

也就是說,皇帝實際上壟斷了人才想要出息的途徑,只要你想出息,就得求皇帝。俗語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只要帝王家壟斷了這個買賣,你就沒別的路好走。有的朝代,你還可以不賣,比如東漢時期著名學者嚴子陵進山做了隱士,但如果你生在明朝朱元璋的時代,不賣都不行,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海外。所以,李世民做秦王時,拚命延攬人才,等到做了皇帝,只管居高臨下地看著湧進科場的人就好了,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不僅人才,奴才也來了,但是,人才還是不缺。唐朝以詩論才,當年像樣的詩人,幾乎都是進士出身,能忍住不賣的沒有幾個。真的入了人家的彀中,就算你才高八斗,也得聽人擺布,稍有傲氣就會被折騰得體無完膚。多少人才的悲劇,就是這樣展開的。

因此,做皇帝的那份傲慢根本壓抑不住,禮賢下士的美談也就不再屬於他們了。他們認為,天下士子如果不為我用,就一輩子沒有出息;用你,也不會太客氣。你說你有才,個性強,脾氣大,那就自己消磨,修理好了再來,否則,我可不慣著你。儘管奴才不好乾事,但人才如果脾氣太大,皇帝頂多等你把事辦完了,就會修理你,砍掉你的腦袋,也沒什麼大不了。就算皇帝辦砸了,眾多官員包括史官,還不照樣得歌功頌德?

說到底,皇帝是個缺乏競爭的職業,即便有競爭,也是暗算。因為皇帝是一個風險大,死亡率高的職業。然而,這種職業讓人早死,也「毀人不倦」,再明白的人只要坐到皇帝的位置上,不久後也許就會變得驕橫無理。因為,他特別的壟斷地位,讓天下人才、奴才都匍匐在他的腳下。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都會被慣壞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蘇軾「烏台詩案」案發前,多虧他通風報信,不然蘇軾結局難以預料
愷撒大帝被殺後,政敵將他塑造成暴君形象,一份屍檢報告扭轉輿論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