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雖然黃綰的治河理漕在明朝無法實行,卻是解決黃河水患的根本方法

雖然黃綰的治河理漕在明朝無法實行,卻是解決黃河水患的根本方法

雖然黃綰的治河理漕在明朝無法實行,卻是解決黃河水患的根本方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世宗即位後,江蘇境內的黃河一再決口,不僅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還嚴重影響了漕運暢通。黃綰上《論治河理漕疏》,以求解決水患和漕運問題。嘉靖二年七月,黃河在江蘇沛縣決口,周邊廣大地區遭遇大水災。為了避開黃河泛濫潰決對漕運水道的威脅,嘉靖六年,左都御史胡世寧提出了在昭陽湖旁開一新河的建議。而黃綰的《論治河理漕疏》洋洋洒洒數千字,核心思想有三方面:

其一,黃河水患產生的根源。黃綰指出:隋代以前,河南以下的黃河經河北、山東北部向東邊方向入海(與現今黃河入海流向大體一致),這一流向的北面有河北中部的山脈,南部有山東中部的山脈,因此黃河不易發生大的水患。但隋代開掘大運河,引部分黃河水從洛陽南下,經汴水入海。自洛陽向東南,地勢平緩,南北無山地阻隔,所以水患日趨嚴重。為防備水患就不斷加高堤壩,但加高堤壩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河道淤積和河水上漲的速度,水患日趨嚴重。南宋時的「黃河奪泗水入淮」,更使黃河水全部流向東南,水患一發不可收拾。黃綰認為,黃河水患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黃河不恰當的流向。

其二,解決黃河水患的根本方法。在分析黃河水患產生根源的基礎上,黃綰指出:加高堤壩、疏浚河道等措施只能緩解一時之水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水患。解決黃河水患的根本方法是讓黃河回歸隋以前的故道,充分利用地勢,從河南境內流向東北,經河北、山東入海。

其三,提出解決漕運水源的方法。由於漕運是明代北京錢糧來源的通道,而江蘇境內的黃河河道又是南北漕運必經之路,因此當時人們認為,引黃河流向東北,固然解決了河南、江蘇的水患,但帶來了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漕運的水源也會消失。對此,黃綰認為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黃河北流後,還有兩個水源能保證漕運暢通:一是淮河之水,二是山東南部的多個湖泊(現今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因此,完全不必擔心漕運水源短缺。

世宗審閱了黃綰的《論治河理漕疏》後,認為可行,讓總理河道侍郎章拯處理此事。但黃綰的建議並未被治河官員重視,沒有產生實際效果。嘉靖十二年左右,時任禮部左侍郎的黃綰又寫了《治河理漕雜議》,重提自己的建議,可惜也未能付諸實行。

雖然黃綰的「治河理漕」方法在當時無法實行,但卻是解決黃河水患的根本方法,其價值還是被人認可的。當時的左都御史胡世寧在《陳言治河通運以濟國儲而救民生疏》中,十分讚賞黃綰的建議。明末學者陳子龍選輯的《黃明經世文編》中收錄了黃綰的《論治河理漕疏》,清代的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寫的《行水金鑒》也對此加以轉錄。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北流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黃綰所言是正確的。黃河北流後,因河北、山東北部地勢所限,並未給其境內造成像江蘇那麼嚴重的水災,漕運依託淮河和山東湖泊之水,依舊暢通。

摘自劉聰《黃綰》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的精彩文章:

何歲利:希望通過這本小書,讓更多人了解歷史上真實的長安城
馮積岐:如果說讀書是一種病,從少年時期起,我就患上了這頑疾

TAG: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