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麥克阿瑟個性解讀:為啥他喜歡在戰場上戴紫色的圍脖?

麥克阿瑟個性解讀:為啥他喜歡在戰場上戴紫色的圍脖?

一、麥克阿瑟個性獨特的N個標誌

世人皆知麥克阿瑟愛秀,可不知道他為啥愛秀。

比如,他喜歡抽玉米芯煙斗,而不是楠木煙斗,或雪茄、香煙。

比如,他的帽子與眾不同,仔細看你就會發現,帽子里用來把帽頂撐圓撐平的圈子,被他抽出來了。這樣的帽子,帶上去難免周邊有褶皺,顯得不威嚴,也不那麼英姿颯爽,但他不在乎,他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再比如,他上戰場不帶武器,不戴鋼盔,還總是喜歡沖在前面,拿著象徵指揮權的軍鞭,時不時敲一敲自己鋥亮及膝的軍靴,似乎這樣更容易受傷,而受傷之後更加容易得到榮譽勳章。

最耀眼的個性,是在戰場上,他總喜歡戴一條圍脖,那條紫色的7英尺長(2.1米)的圍脖,圍在一個5英尺多(1.80米)高的男人身上,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是那麼熠熠生輝、鶴立雞群。

(1918年一戰中的麥克阿瑟)

在1918年的法國戰場上,這一切讓他如此與眾不同而令人印象深刻。

彩虹師是美國派歐洲參加一戰的主力軍,彩虹師的每一次英勇戰鬥都會引發美國新聞大力報道,自然而然,作為彩虹師參謀長的麥克阿瑟,也是被報道的主角。

美國人記住彩虹師的英勇,也記住了個性突出的麥克阿瑟。

那一年,他38歲,被新聞調侃為「遠征軍中的花花公子」。麥克阿瑟對此來者不拒,照單全收。有軍官對此不解,問他為何如此與眾不同,他答道:

「只有你與眾不同,才能使自己出名。」

(一戰中的彩虹師)

二、麥克阿瑟個人秀的成功秘訣

話是這樣說,實際上麥克阿瑟還不是單純靠秀出名。

作為一個軍人,他在戰場上以勇和擔當領率全師,讓人不由佩服。

比如他常組成突擊隊,和弟兄們一起臉上塗上黑泥巴,夜襲敵方陣地。

他的傳記作者曾提到,在一次帶領168團突襲時,衝鋒命令一下,他就脫掉外套扔進灌木叢中,摘下上校肩章放入口袋,帶領士兵衝出了戰壕,與敵人短兵相接。

甚至在他衝出去的時候,他的士兵還沒有跟上來。

(一戰中的美國兵)

總之,一戰中,麥克阿瑟以勇敢帶隊衝鋒、善於組織突襲、不計個人安危、屢挫德軍(親自用馬鞭抓過一個上校俘虜)而聞名遐邇。

18個月里,他自己獲得了十幾枚榮譽勳章,奠定了自己的陸軍地位,從出征前的少校到上校到戰爭後期的一星將軍,麥克阿瑟只用了1年2個月。

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帶給麥克阿瑟的「紅利」。

在這方面,麥克阿瑟用改變人生資本的第一桶金告訴我們:秀,也要抓住機遇秀,真打實幹秀,秀出花開結出果,才是真的秀。

(升為準將的麥克阿瑟)

三、戴紫圍脖的真正原因

然而,再一帆風順的境界,也會偶遇逆風。麥克阿瑟個性張揚的戰場個人秀,也曾引得一場非議。

這個人就是遠征軍司令,潘興。

潘興是一個治軍嚴謹的老將軍,注重從軍紀軍容著手訓練一支從內到外都具有傳統意義上的鐵軍。當聽說屬下的彩虹師因麥克阿瑟的隨意穿戴而全師都軍容不整時,潘興很不滿意。

(潘興,1860-1948)

藉此有人還反饋說,麥克阿瑟是一個出謀劃策的參謀長,卻實際上總越俎代庖,把師長擠兌一邊了,頤指氣使,目中無人,太囂張了。

於是,潘興意欲削弱彩虹師,把這支遠征軍中唯一滿員的師,給他抽調一部分兵力,分散到其他嚴重缺員的師。

麥克阿瑟不幹。

他直接寫信告到國內陸軍部,陸軍部又建議潘興實地視察,最後在麥克阿瑟的堅持和三寸不爛之舌的說服下,潘興拆分彩虹師的想法,不了了之。

針對麥的非議,被提升為一星准將的麥克阿瑟也保留了反擊權。

(一戰美國兵領衣服)

不過,晚年退休後的麥克阿瑟,還是道出了此時的委屈和不滿。

在回憶錄中,他這樣解釋自己為何總是不顧軍容軍紀而保持獨立特行——

「所有(對我的)這些批評,都流於表面。在個人事務方面,部隊里的高級軍官本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我不戴鋼盔,是因為戴它讓我頭痛;我不戴防毒面具,是因為這會讓我行動不便;我不願隨身攜帶武器,是因為我的任務是指揮士兵戰鬥,而非與敵人進行搏鬥;我手裡拿著馬鞭,是我自小長在西部形成的習慣;我在前線指揮作戰,是因為我無法在後方有效調動兵力……」

至於為啥抽掉帽頂圈、穿便裝夾克衫,以及為啥戴紫色的圍脖,另一本麥克阿瑟的傳記中說,那是因為他認為這樣的裝束,可以使下屬更容易找到自己。那條紫色圍脖是母親親手為他織就的,戴上它,彷彿母親就在身邊。

===================

文獻參考:傑弗里·佩雷特《麥克阿瑟傳》(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抗日老兵娶親,拄著雙拐沒人問,一說自己的榮譽,姑娘立即嫁給他
二戰中的日本女人,被以軍需品的名義送上戰場,備註2個字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