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72歲的戛納,等待新的破局?

72歲的戛納,等待新的破局?

儘管還有將近三周才會轉至「戛納時間」,但前不久開始陸陸續續公布而出的各單元提名名單早已引得媒體人和影迷們紛紛側目。

雖說如今的戛納越發商業化,但作為旨在全世界範圍內網羅一線導演新作並挖掘有潛力的新導演,在美學風向的引領上依舊一馬當先的世界級電影節,哪怕山高路遠,哪怕時差7小時,沒有哪個電影節能撼動戛納在影迷心中絕對C位的位置。

本屆海報致敬瓦爾達

截止發稿日為止,本屆戛納所有的片單並未完全公布,在開幕的前一分鐘,說不定會有入圍者、展映者加入其中。因此,筆者僅能從已公布的88部影片(提名 展映)里,試圖一窺本屆戛納呈現出的特色。

01

科普篇:戛納到底有幾個單元?

進入戛納主競賽的影片,是否意味著便是全年最佳19強?倒也未必。戛納藝術總監、選片主席福茂總結過戛納之於電影人的作用,是「協助」。協助他們的作品在最適宜的平台展示給大眾。

因此,主競賽便不是那棵唯一的「歪脖樹」。

早在1962年,「國際影評人周」便由法國影評人協會創辦,接受導演的第一、二部影片,旨在發掘新導演,影片分為展映和提名兩類。

它是新導演們試水的最佳去處,今年入圍主競賽的肯·洛奇曾於1970年攜《小孩與鷹》亮相本單元,今年的主競賽評委主席墨西哥導演伊納里圖的處女作《愛情是狗娘》拿下該單元大獎。

1968年,「導演雙周」因新浪潮主將特呂弗創立,以抵制戛納商業化的反叛姿態登場。

藝術性、進取、片長不設限、非保守、不受審查、政治影響的單元理念吸引不少導演主動放棄主競賽,轉投雙周。比如今年以《貞德》一片參與戛納的布魯諾·杜蒙曾在兩年前主動放棄主競賽,帶著《童女貞德》進入雙周。

「導演雙周」 布魯諾·杜蒙 《貞德》

大概是因這兩個非官方單元的衝擊,除了主競賽外,官方的另一個單元「一種關注」應運而生。比起主競賽影片常成為媒體和大眾火力強攻的主陣地,更聚焦新人新作、更標榜大膽創新的「一種關注」,收穫的將是大眾更寬容、開放的目光。

還有電影基金和短片單元,這兩個單元的作用旨在培養戛納嫡系。

儘管今年入圍主競賽的維澤爾·多蘭(《他和他》)常年被冠上「戛納嫡系」的頭銜,但今年第一次入圍主競賽的羅馬尼亞導演柯內流·波藍波宇(《戈梅拉島》),走的是正統的「嫡系」之路。

「主競賽」維澤爾·多蘭 《他和他》

「主競賽」 柯內流·波藍波宇 《戈梅拉島》

2004年,他的短片《進城》拿下電影基石單元二等獎;2006年,其長片處女作《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進非官方的「導演雙周」,拿下金攝影機獎(最佳處女作);2009年,《警察,形容詞》則拿下「一種關注」單元的費比西獎。

想來如今進主競賽,也該給波藍波宇的戛納升級之路一個暫時性的總結了。

另外,由獨立電影推廣協會贊助的ACID單元,每年會放映9部未在全球放映的獨立故事影片,也在為新人導演鋪路。

除此之外,「非競賽展映」「午夜展映」「特別展映」單元則會公映不少名導新片,戛納成了不少影片首映的好去處。同時經典修復單元為資深影迷提供了重溫的可能。

02

導演視野篇:嫡系VS新人VS女性?

嫡系亮相戛納的,絕不止上面提到的幾位。

既是開幕影片又入圍主競賽的《喪屍未逝》,是導演吉姆·賈木許第11回參與戛納,而且他的處女作《天堂陌影》在1984年曾獲最佳處女作金攝影機獎,職業生涯的每個高光時刻大概都綻放在了戛納。

還有攜新作《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第17次亮相戛納、兩奪金棕櫚的肯·洛奇;因《年輕的阿邁德》第8次入圍主競賽,2次拿下金棕櫚的達內兄弟;因《魯貝之燈》第6次進主競賽,此前無一斬獲的法國導演阿諾·戴普勒尚以及曾在「一種關注」單元徘徊了4次,首次因《小小喬》入圍主競賽的奧地利女導演傑西卡·豪絲娜等。

「主競賽」吉姆·賈木許 《喪屍未逝》

而其他的有名嫡系或從戛納起步的導演,比如布魯諾·杜蒙、卡里姆·埃諾茲、克里斯托弗·奧諾雷、康捷米爾·巴拉戈夫等六位進入「一種關注」單元,與其他幾位僅有一兩部作品傍身的新導演共組「一種關注」單元陣容。另有幾位,比如貝特朗·波尼洛(《殭屍兒童》)則散落在「導演雙周」單元。

嫡系入圍主競賽簡直成了戛納的原罪之一,入圍多少、誰入誰沒入均能成為媒體討伐的話題。 所以福茂試圖將大眾的目光引向對新人的推薦上。

比如在此次主競賽中,第一次入圍金棕櫚的有刁亦男、傑西卡·豪絲娜、柯內流·波藍波宇、瑟琳·席安瑪、艾拉·薩克斯、茹斯汀·特里葉、瑪緹·迪歐普和拉德·利,8人佔了近一半的主競賽席位。

比起已盛名在外的導演們,已公布的88部作品中,新人新作的比例不小。尤其是對於法國電影業而言,藉助戛納的舞台把本土的新導演推向世界,是一件勢必要做的事情。

今年在主競賽單元里,瑟琳·席安瑪(《年輕女孩的肖像畫》)、茹斯汀·特里葉(《西比勒》)、瑪緹·迪歐普(《大西洋》,處女作)和拉德·利(《悲慘世界》,處女作),三女一男的法國新導演戰隊誰會有所突破,也備受矚目。

「主競賽」茹斯汀·特里葉《西比勒》

而同時這三位女導演與傑西卡·豪絲娜共組主競賽里的女性力量。此次官方選片中,共有13位女性導演。

對女性導演的關注,或許與2015年「Women in Motion」活動在戛納的一路開展有關。而今年的主競賽海報以前不久過世的「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為主內容,也是在表達一份女性力量。

「主競賽」奉俊昊 《寄生蟲》

當然,戛納的魅力一直吸引著各國各色資深電影人的光顧。

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西班牙)、奉俊昊(《寄生蟲》,韓國)、馬可·貝洛基奧(《叛徒》,義大利)、泰倫斯·馬利克(《隱秘的生活》,美國)以及伊利亞·蘇雷曼(《必是天堂》,巴勒斯坦),他們必定是主競賽里大眾和媒體追逐的焦點。

「導演雙周」羅伯特·艾格斯《燈塔》

另外,「導演雙周」里入圍的拉夫·迪亞茲、三池崇史、羅德里格茲、盧卡·瓜達尼諾、羅伯特·艾格斯、麗貝卡·茲羅托斯基也有看點,更別提散落在各展映單元的勒魯什、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費拉拉、赫爾佐格等。

03

華語導演篇:華語「新銳」導演大年?

在公布主競賽提名前,不少人對今年戛納華語電影抱有極大的期待。

婁燁的《蘭心大劇院》、刁亦男的《南方車站的聚會》、張大磊的《藍色列車》、鍾孟宏的《陽光普照》、陳哲藝的《熱帶雨》、張作驥的《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以及趙德胤的《灼人秘密》都被視為衝擊官方單元的種子選手。

「主競賽」刁亦男 《南方車站的聚會》

結果有重合也有意外。

《南方車站的聚會》成了主競賽唯一華語電影獨苗,《灼人秘密》和演員祖峰的導演處女作《六欲天》進了「一種關注」單元,新導演馬楠的《活著唱著》入選「導演雙周」的競賽單元,顧曉剛的長片《春江水暖》作為「影評人周」的閉幕片展映,還有邱陽因《南方少女》再次入選短片獎。

如此平均分配在每一個重要單元里且無一旁落,華語電影似乎在戛納迎來了另一種新的氣象。這種新氣象表現在不同於第五、六代的文化意識輸出,新銳導演們的經歷和講述均有不同。

「一種關注」祖峰《六欲天》

刁亦男和祖峰算得上在行業內打拚多年換跑道者,只是早晚不同而已。

刁亦男編劇出身,與戛納電影節的緣分始於2003年在余力為導演的《明日天涯》里出演角色,因為這部片子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2007年,他本人執導的《夜車》也入圍該單元。

儘管《白日焰火》已拿過柏林金熊獎,此次《南方車站的聚會》是刁亦男12年後再回戛納,他影片里對黑色電影類型的再表達或許切合了選片人的需求。祖峰的《六欲天》里罪與罰、愛與恨的糾葛,或許也頗有黑色意味。

「一種關注」趙德胤《灼人秘密》

「導演雙周」馬楠 《活著唱著》

趙德胤、馬楠和邱陽是有著跨文化背景的導演群體。他們均在海外接受教育,跨文化語境下的表達契合了全球青年電影人的一種創作潮流。他們遊走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之間,找尋機會。

當然,早已因《再見瓦城》在台灣電影界立足的趙德胤,這次帶來的《灼人秘密》是個更台灣本土的故事。

顧曉剛的《春江水暖》則代表了是國內青年電影人如今尋求拍片機會的一種模式,參與創投。

他先用紀錄片創作的方式熟悉影像,然後將故事片《春江水暖》參與創投,並得到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特別大獎,進而用兩年時間成片。

「影評人周」顧曉剛 《春江水暖》

2000年後,一直在戛納運氣不佳的華語電影能否在這一次迎來改變,我們持觀望的態度。

04

題材篇:LGBTQ、邊緣、類型化

鑒於已公布的88部影片,許多尚未有劇情內容露出,僅能從有限的信息中了解幾部影片的概況。

LGBTQ題材依舊是重頭戲。

阿諾·戴普勒尚執導的《魯貝之燈》中,一名老婦人被殘忍殺害,而她的死亡與一對女同性情侶有關。另一部女同片《年輕女孩的肖像畫》講的是在18世紀末的一座孤島上,婚禮肖像畫女作家愛上了新娘。澤維爾·多蘭更是經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片的啟發,在《他和他》中探討同性情誼產生的原因。

「主競賽」阿諾·戴普勒尚《魯貝之燈》

藝術電影的類型化也頗為明顯。《南方車站的聚會》靠近黑色電影美學,《喪屍未逝》的喜劇恐怖調調,《戈梅拉島》是黑色幽默的犯罪片,《巴克勞》的懸疑驚悚以及《小小喬》有著科幻色彩。

從現實環境中生髮出的寫實邊緣故事,是許多大導演的拿手題材。

肯·洛奇的《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講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與債務糾纏不清的一家人的故事。達內兄弟的《年輕的阿邁德》再次延續寫實情節劇的模式,一位比利時青年接受了對《古蘭經》的極端主義解讀,走上謀害老師的道路。

「主競賽」肯·洛奇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伊利亞·蘇雷曼的《必是天堂》更是從導演自身出走巴勒斯坦,前往歐洲生活的現實出發,所做出的體悟。

同時,從自身出發,對導演生涯、對創作有了感悟後創作的還有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一位處於萬年生活的導演,無法拍片的過往與現狀。

「主競賽」阿莫多瓦 《痛苦與榮耀》

還有時隔20年,繼《細細的紅線》後再次拍攝二戰題材的泰倫斯·馬利克,拍出了三個小時的巨制《隱秘的生活》。三四年的製作周期怕是讓人等待太久了。

05

爭議篇:網飛?標準?未來?

對待網飛,戛納始終站在了影院這一邊。

兩年前,網飛發行的《玉子》和《邁耶羅維茨的故事》納入戛納主競賽單元時,爭議不斷。當時主競賽評委主席阿莫多瓦曾放狠話,「金棕櫚不應該頒發給大銀幕上看不到的電影。」

2018年戛納電影節頒布新規,所有入圍競賽單元的影片必須同意在法國院線上映。於是這一年戛納拒絕了《羅馬》等片。再到如今,井水不犯河水。網飛已沒有作品登陸戛納。

這樣的發展態勢究竟會結出怎樣的果,幾乎是難以想像的。只不過當威尼斯電影節對流媒體越發開放,迪士尼、蘋果、華納兄弟開始推出更多流媒體平台時,戛納越發堅定的「保守姿態」為其將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不確定。

不過這一切在福茂看來不是問題。他把流媒體平台與電視等同,影院的吸引力依舊佔有最大比重。

因為戛納72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乎被各種爭議籠罩。幾乎每次評選結果出爐,都會被影評人、媒體爭議一番,幾人所組的評審團制度一路頗受微詞。

身為選片人,他做出過錯誤的決定,選了差的,放棄了好的,對好萊塢電影、對類型的偏愛一度在選片上頗受質疑。在全世界影迷的視監之下,在影評人的口誅筆伐里,戛納沒有倖免過一次。

《好萊塢往事》

當然,最大的懸念是未來。

少數族裔、邊緣文化群體的故事還能走多遠?一種藝術表達已成為套路如何去做引領和破局?就目前來看,失去了昆汀的《好萊塢往事》便暗淡不少的戛納,是不是已對好萊塢形成了隱性依賴?

這些困惑,需要時間和源源不斷問世的作品來解答。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專訪吳楠:當導演一定要有自己的劇本
演員做導演,是毒藥還是妙方?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