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鄭和船隊到過的這座東非古城,如今因「一帶一路」煥發活力

鄭和船隊到過的這座東非古城,如今因「一帶一路」煥發活力

這裡是東非的海上門戶,海明威和《走出非洲》的作者凱倫·布里克森從這裡開啟了非洲之旅。

這裡還是電影《盜夢空間》的拍攝地,如同電影名字一般,走在熙熙攘攘的老城街頭彷彿置身夢境。

六百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鄭和就曾率領船隊抵達這裡。貿易由此繁榮,非洲東海岸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瓷器海岸」。

如今,「一帶一路」項目落地東非海岸,中國和肯亞合作結出累累碩果,為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蒙巴薩增添了新的活力。


東非海岸早已留下中國印記

在蒙巴薩城內著名的旅遊景點耶穌堡,一個大型展館向遊客講述著東非貿易與航海的故事。

令人驚訝的是,館中有相當一部分展品是來自中國的瓷器,其中不乏有約千年歷史的瓷盤瓷碗。駐足觀賞,它們風格典雅,做工精巧,讓人一時竟有時空交錯之感。

2017年6月10日,遊客在肯亞蒙巴薩的耶穌堡歷史陳列館內觀看中國瓷器展品。新華社記者李百順攝

讓這些瓷器漂洋過海、出現在遙遠東非海岸的正是明代航海家鄭和。中國史書記載,鄭和曾率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的正是位於非洲東岸的麻林地(今肯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亞的蒙巴薩)

2010年,由北京大學牽頭的中國和肯亞合作考古項目啟動後,考古團隊在曼布魯伊遺址和馬林迪老城兩個遺址中發現了超過一千片中國瓷片。

這是2019年4月15日在肯亞馬林迪的曼布魯伊遺址附近拍攝的村鎮。新華社記者呂帥攝

值得注意的是,在曼布魯伊遺址發現了明朝永樂年代的官器瓷片,為鄭和船隊到訪東非提供了重要證據。

圖為肯亞馬林迪。新華社記者呂帥攝

肯亞史學家認為,鄭和船隊當年對東非沿海的訪問是和平與平等貿易之旅,在肯亞沿海地區留下了至今仍在發揮影響的歷史文化遺產。


老城市 新商機

蒙巴薩不僅有優良港口,也是一個海濱度假勝地。

以往,每年的4月至6月是蒙巴薩的旅遊淡季,遊客並不多見。不過近年來,這座東非名城旅遊淡季卻一下子熱鬧起來。

2017年4月29日,在肯亞蒙巴薩,人們在耶穌堡外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這要歸功於中國企業承建的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蒙內鐵路)。目前,蒙內鐵路每天運行兩對往返於蒙巴薩與首都內羅畢之間的列車。

上午8時多從內羅畢出發,約5個小時後便可到達蒙巴薩終點站,很多人一下車便直奔耶穌堡等景點。

在內羅畢工作的凱文和家人就是乘坐這班列車而來。凱文說,此前他曾兩次乘坐飛機到蒙巴薩旅遊。「這次乘坐蒙內鐵路的現代列車,是很新鮮的體驗,感覺既舒適又實惠。」

2018年6月1日,旅客在肯亞蒙內鐵路列車上等候發車。新華社記者王騰攝

每逢周末或假期,蒙內鐵路往往就會一票難求。運營公司通常會加挂車廂,以滿足旅客的需求。

位於蒙巴薩海邊的「旅行者度假酒店」客房預訂部經理弗朗西斯介紹說,自蒙內鐵路開運以來,酒店每天要派車去蒙巴薩火車站迎接客人,「現在,每天平均訂單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多個。」

作為中非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項目,蒙內鐵路從建設之初就被視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克服基礎設施不足這一「瓶頸」,肯亞乃至整個非洲地區都會迎來新機遇。


在東非第一大港打拚的中國人

從鐵路到港口,中國企業正在為這座城市「強筋壯骨」。在蒙內鐵路客運紅紅火火進行的同時,貨運服務也已順利開展。

繼肯亞鐵路項目的重要配套工程內羅畢內陸集裝箱港於2017年12月運營後,連接蒙內鐵路蒙巴薩站與蒙巴薩港口的道路也於2018年6月通車。

這是2017年12月16日拍攝的肯亞內羅畢內陸集裝箱港。新華社記者呂帥攝

這條同樣由中國企業承建、主線全長超過10公里的道路將肯亞國道、蒙巴薩鐵路貨運站、鐵路客運站和蒙巴薩國際機場連接,疏港的重型車輛得以繞蒙巴薩城而過,大大緩解了市區交通壓力,為港口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蒙內鐵路運營公司今年4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12月1日以來,蒙內鐵路已累計運送貨物約38萬標準集裝箱,其中散貨約5.3萬噸。業內人士表示,運營以來,「港鐵聯運」使運輸物流成本節省約40%

2019年4月16日,在肯亞的蒙巴薩港,耙吸挖泥船「浚海6」執行挖泥作業。新華社記者呂帥攝

在港口更趨繁榮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到這裡,為當地建設出力。

由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參與建設的蒙巴薩港基佩武油碼頭工程計劃新建四個油輪泊位。當地媒體稱,該項目建成後可同時停靠4艘10萬噸級油輪,將有助於提升肯亞及周邊國家的油氣供應能力。

這是2019年4月16日在肯亞的蒙巴薩港拍攝的由中國企業承建的泊位。新華社記者呂帥攝

基佩武油碼頭工程項目經理部項目副經理潘峻10多年來3次赴蒙巴薩工作。他說,近年來,蒙巴薩的城市變化加快,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與中國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

他說,中國企業承辦的工程幫助培養了大量當地技術人員,在當地招焊工、電工要比以前容易得多。「很多當地年輕人現在更加懂得通過技能學習和個人努力來實現美好生活。」

-END-

記者:王小鵬

編輯:周嘯天 金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國際 的精彩文章:

印尼大選今投票 佐科連任還有懸念嗎?
如果機器和人腦不再有差別……

TAG:新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