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在我國古代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古人們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知識財富。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宋詞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而這些都是當時有文化的大學子們對當時社會狀況或者是個人境遇的表達。但是那些樸實的勞動人民也給後人總結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說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這個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孝指的是什麼?

這句諺語最常出現在孟子的典故中,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他的初衷與當前的理解大相徑庭。原來的典故中所說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孝有三,原指很多的不孝順的表現,並且「無後」我們許多人都理解是沒有後代古人過去常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你把它放在現在,結婚不告訴你的父母,這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第一種不孝:阿意屈從,陷親不義,對父母無條件的屈從,容忍父母做不義的事情,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從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第二個不孝的事情就是父母年紀大了,而你還沒有取得一官半職,沒有俸祿來養活父母,這就是一件不孝的事情。當然了,不是每個子女都能當官,都想當官,所以這句話的意思也慢慢變成了,當父母老了,而你還是一天無所事事,沒有能力來好好的贍養父母就是不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噠回聲 的精彩文章:

康熙在孔子墓前不下跪,大臣遮住墓碑上一個字,康熙見狀馬上跪下
人到中年,應該注意的三個「陰」字,窮困潦倒大多數都與它有關

TAG:歷史噠回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