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3年前轟動一時的「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疑人吳謝宇終於被抓住了。

據新京報報道,嫌疑人吳謝宇4月21日在重慶江北機場被抓,身上帶了30多張身份證。

沒有偷渡出國,也沒有自殺,和很多人的猜測相反,這1162天,他都在國內活動。新京報的最新報道是,吳謝宇這兩年都在重慶生活,白天在學校(培訓機構)教學,晚上到酒吧兼職陪酒當男模。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很多人可能已經忘了這個堪稱驚悚片的案子。今天,我和大家分析下,並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當天,福州警方在中學教師謝天琴的宿舍發現了她的屍體。經鑒定,距離死亡時間已經過去了7個月。

謝天琴的屍體被塑料薄膜大概裹了有一百多層,每一層中間還細心地放有活性炭吸味道。現場還發現大量用於分屍的隔離服、鋸條、刀具。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更可怕的是,房間內被安裝了監控,連了電腦,也就是說,有一部手機可以實時監控現場情況。

死者兒子吳謝宇不知所蹤,被列為案件唯一的嫌疑人。

如果不是他主動給舅舅發簡訊說「回國過年」,舅舅沒接到人,屍體可能還得很久才被發現。

當警方發布通緝懸賞時,所有認識吳謝宇的人都不敢相信:他從小都是個學霸和乖孩子,聰明、人品好、有禮貌、陽光自律、穩重、待人溫和、邏輯嚴謹、理智冷靜。

被抓後,「高智商犯罪」上了微博熱搜。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有網友整理過這起案件的時間線,我發在下面,幫助那些對案件還不是很清楚的讀者了解。已經很了解的,可以跳到第二部分的分析。

1994年10月7日,吳謝宇出生於福建南平

1996年,吳隨父母工作調動到福州生活

2009年,吳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福州重點一中,全省最好的高中

2010年,吳的父親吳志堅癌症去世

2012年,吳考進北京大學

2015年6月底,吳購買刀具等用品

2015年7月11日,吳謝宇弒母

2015年7月中旬,吳群發消息給親戚:自己要去麻省理工做四年交換生,與母親同行。乘坐7月25日航班飛往美國親戚們同時接到謝天琴手機發來的簡訊,聲稱要出國需要借錢,最後一共從親戚處借到人民幣144萬

2015年7月12日至23日,吳謝宇多次在網上購買活性炭塑料膜壁紙等物品。

2015年7月30日,有目擊者看見吳謝宇出現在初中母校

2015年8月,吳謝宇利用謝天琴日記剪貼複印,偽造辭職書給學校,聲稱陪伴兒子去美國讀書,學校批准

2015年10月,吳謝宇身份證曾出現福州某酒店登記記錄

2015年10月7日,吳謝宇生日,與曾經的好友通電話聊天,氣氛愉快

2015年12月底,北大經濟學院同學看見吳謝宇回到寢室。據稱,因為吳謝宇錯過大三下學期期末考試,掛了科,吳謝宇回到宿舍和同學諮詢補考的事情。

2015年8月到12月,有媒體報道,在此期間,吳謝宇結識了一位性工作者,並與其談戀愛,甚至拿出過錢提親。

2016年2月4日,吳謝宇在河南某ATM取款,被拍到正面照。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2016年春節前夕,吳謝宇的身份信息出現在河南某酒店的住宿記錄

2016年2月5日,吳謝宇發簡訊給舅舅,聲稱回家過年,請舅舅接機

2016年2月14日,警察破門而入,發現謝天琴屍體

2019年4月21日,吳謝宇被抓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為什麼會殺害母親,仍舊是本案最大疑點。

而自從父親患病去世後,他在人人網上多次表達非常愛他媽媽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一個平時幾乎完美的好孩子,能異常冷靜、有計劃性地殺死自己的母親,並在之後回歸日常,欺騙所有人。

反常的行為背後,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此前多篇流傳甚廣的分析文章猜測,是吳母的控制欲太強,造成的母子關係緊張,繼而造成慘案。

昨天,紅星新聞的最新報道,吳謝宇的同學側面否認了這種「控制欲說」。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當然,這也是一面之詞,但大表哥覺得,簡單地歸結為吳母控制欲強,導致了這起冷血到極點的慘案,說不過去。

原因很簡單,在外地上大學的吳謝宇,已經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母親的控制,可以預想到的是,隨著孩子長大,母親的控制能力會一步步減弱。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而其它「母子不倫戀說」、「被妓女團隊詐騙說」,也有點過於扯淡。

在審訊細節沒有公布前,只能推測這個近乎完美的孩子,很可能存在人格障礙。只是他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太懂得待人接物的得體,以至於掩蓋得實在太好了。

吳謝宇很可能一直是戴著「別人家的孩子」的面具在成長,內心其實藏著巨大的壓抑。

比如,吳謝宇的原生家庭並不像他對外展現的那麼幸福。

父親患癌去世,對母子倆是巨大的情感創傷,母子倆的互相依賴日益加深。而在鄰居和學生口中,作為歷史教師的母親,內斂自律、自尊心強,「對自己的品德修養極度克己與自律,當上老師後在夏天就從沒有再穿過裙子」(親友語)的人。

這個細節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吳謝宇的父親2010年因肝癌去世,謝天琴堅決拒絕了學校給她的撫恤金。

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作風,一旦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上面,很難說,不是一場災難。

還比如巨大的性壓抑。據報道,吳謝宇在學校沒有交過女朋友,只和一位性工作交往過,還怕性愛視頻,再到重慶酒吧打工期間,也多次嫖娼。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很多人知道弗洛伊德發明的的「弒父情結」的改編,也叫俄狄浦斯情結,認為孩子心裡都想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取而代之。

心理學層面也有「弒母」的概念,但和犯罪無關。心理專家李雪認為,「弒母」這個詞,沿用自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術語,如果說文解字似地逐字翻譯:「弒」就是斬斷,「母」就是與母親的共生關係。連起來念就是,斬斷與母親的共生關係。

歷史學者孫隆基曾寫過一本書叫《美國的弒母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分析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的一系列電影中的母親形象,指出其思想意識的根源都在於這種對母親的警惕和敵視。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作者: 孫隆基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

出版年: 2010-9

美國人在潛意識裡認為,母親的親密培養了子女的依賴性,是對個人獨立性的嚴重威脅,「依戀」就是「受制於人」,而個體要全面確立自己的存在,就必須與這種依賴感徹底斷裂,心理上「打倒母親」由此變成美國式人格健康成長的成人禮。

心理學層面的「弒母」,指的是不為母親的情緒痛苦負責,允許自己和母親相互獨立。只有心理上斬斷了和母親的共生關係,才能真正成為男人,反之,臍帶未剪,就是媽寶男。

注意,這說的是心理層面,而非實際殺母,指的是斬斷和母親的共生關係。

喪父喪夫的巨大創傷,可以推測,吳謝宇和母親在精神上是極為依賴的,我倒不認為吳母是控制欲強,但可以說,即便在外上學,吳謝宇和母親並沒有斬斷共生關係,他是非常順從母親的。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這麼順從孝順的孩子,怎麼突然會因為瑣事殺死母親?(在逃人員信息登記表顯示,當天,吳謝宇和母親因瑣事口角發生糾紛,殺死母親後脫逃)

我認為,正因為心理上未和母親斬斷共生關係,巨大的壓抑才迫使他做出了現實中的「弒母」。

壓抑有多大呢?這個從前的好學生、乖孩子,忙著學業沒有女友,卻會和性工作者戀愛,並拍性愛視頻。

我不是歧視性工作者,但這樣的交往對象和她母親保守的教師形象是完全對立的,完全不符合外界對他完美人設的期待。

此所謂叛逆。

因為和母親關係過於緊密,導致他無法和其他女性建立親密關係。但這個年紀強烈的性壓抑,又促使他和性工作者來往。

在紅星新聞昨天的報道中,高中同學眼裡的吳謝宇,甚至還有厭女症,這也是不多的可以窺探到吳謝宇情感觀的報道。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他是反社會人格嗎?我覺得從無法共情、難以建立親密關係這一點是成立的。

心理學專家李雪寫過一篇《為什麼用「弒母」這麼凶暴的措辭》,裡面有一段讓我茅塞頓開,我覺得能解釋為什麼吳謝宇一方面孝順,一方面厭女:

(心理學層面)未能弒母的男人,行為上似乎好男人,骨子裡卻是厭女症,抗拒跟女人有真正的情感交流親密鏈接。(心理學層面)未能弒母的人,孝敬父母的行為背後常常是要改造父母。

那些愚孝的孩子,那些經常為父母過度付出的孩子,表面上看,他們是特別孝敬父母,特別愛父母。其實他們做這一切犧牲,做這一切付出,內心都是在等著父母對自己說一句「對不起,我們錯了。」但可悲的是,愚孝的孩子無法意識到自己是在等父母向自己認錯。他們反而會拚命地美化父母,把父母歌頌的很偉大,歌頌父母為自己付出很多。

為什麼他們要拚命美化父母呢,就是為了掩蓋自己內心對父母的恨。這是扭曲的結果就是,最終通過各種無謂的犧牲和付出,讓配偶、讓孩子等周圍所有人都對不起自己,最終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沒有人願意接近的「怨聖」。

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在社交媒體上很愛母親的吳謝宇,會做出這種行為。

因為他接受的教育是,要孝順,要愛父母,要好好學習,表面是服從了,內心卻一直在等待共生關係的斬斷,可能等待母親的一次小小的道歉。而為了掩蓋怨恨,反而在表面拚命美化母親的偉大。這一點,可能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他真的愛母親嗎?可能很尊敬,但在殺死他母親這件行為上,只有冷血到極點。

中國式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從來是沒有什麼界限的,這一點在強調個體權利,強調人與人之間界限分明的西方,是無法被接受的。用孫隆基的話說,「在美國,人我界限不明朗或認同混淆被視為終極邪惡。」

相比於其它故意殺人案,「弒母案」不只是犯罪那麼簡單,更是傳統道德倫理價值觀的崩塌,是人倫慘劇。

而這幾年,這樣的慘劇發生過好幾起:2017年12月,四川大竹縣發生13歲男孩弒母案。2018年12月,湖南沅江發生12歲男孩弒母案,緊接著湖南衡陽又發生13歲男孩錘殺父母案。

北大弒母案嫌犯被抓:他表面有多孝順,內心就有多壓抑

指責他們是人渣?呼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讓他們接受法律嚴懲?有用嗎?可能有用,至少讓我們這些成年人會好受一些。

但像吳謝宇這樣脫胎於良好家教氛圍,步入最高學府的典範,變身弒母嫌犯,除了罵人渣和讚歎「高智商犯罪」,我們是不是該思考下他們身處的教育和文化本身?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原生家庭一點問題都沒有。這不是簡單的一個家庭悲劇,更是身處同一個時代的我們也在遭受的悲劇。

等了他三年,等待他的謎底揭開。

教訓已經太多,這個謎底和我們所有人有關。

本文來源於: 大表哥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媽媽和孩子的幽默對話!佩服!值得存五十年!
這部高分紀錄片,道出了一個事實:吝嗇教育,會毀掉孩子一生!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