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瑜感嘆「既生瑜,何生亮」,諸葛亮回復一句成為經典

周瑜感嘆「既生瑜,何生亮」,諸葛亮回復一句成為經典

摘要: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的「鬥智」雖帶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敵對意味,但在長期的鬥智過程中卻產生了「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諸葛亮與周瑜的「鬥智」故事很可能受到孫臏、龐涓鬥智的影響。

一、諸葛亮與周瑜「鬥智」的演變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的「鬥智」故事是,貫穿了從第四十三回諸葛亮初入東吳「舌戰群儒」到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龍弔喪」共十五回的篇幅,在以「三氣周瑜」為故事核心的文本中,還穿插著赤壁之戰、東吳就婚等歷史事件和蔣干中計、苦肉計、草船借箭、敗走華容道等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

同時,緊緊圍繞「鬥智」故事,小說塑造了多智多謀的諸葛亮、心胸狹隘的周瑜,還塑造了一個鮮活的「誠實人」魯肅。然而,《三國演義》中精彩紛呈的諸葛亮與周瑜的「鬥智」故事,卻多出自小說家虛構創作。陳壽的《三國志》是記載相關事件較早的文獻,細讀文獻,卻發現其中並未提及諸葛亮與周瑜之間有過「智說周瑜」、「三氣周瑜」等「鬥智」故事。

甚至在《三國志》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和周瑜的對話。司馬光《資治通鑒》重述三國歷史,但在《資治通鑒》中也並未發現諸葛亮與周瑜有正面接觸的蛛絲馬跡。有意思的是,若干歷史事件與《三國演義》中的敘述正好相反,例如在《三國志》中,劉備「詣京見孫權」,諸葛亮為劉備人生安全著想,而諫阻莫行;但到了《三國演義》中,卻變成劉備不敢孤身前往東吳,諸葛亮力勸其前往,並設下「錦囊妙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到元代,文人創作雜劇時,既要面對《三國志》所載周瑜在赤壁之戰中「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歷史功績,又要調和民間話語中,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重要影響。在諸葛亮與周瑜的智力博弈中,一方面凸顯出在民間話語中已經「天下一人」的諸葛亮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襯托出周瑜雖不及諸葛亮,但仍是可與之抗衡的才智之士。

因此,「鬥智」故事並非單純「抑此揚彼」,更是「互相標榜」。尤其是周瑜臨終前慨嘆「既生瑜,何生亮」,諸葛亮東吳弔喪的祭文中又說「從此天下,更無知音」,此處可見二人的度量心胸,又體現出諸葛亮與周瑜的「惺惺相惜」。

二、諸葛亮、周瑜「鬥智」的心態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的「鬥智」雖帶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敵對意味,但在長期的鬥智過程中卻產生了「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諸葛亮與周瑜的「鬥智」故事的生成很可能受到孫臏、龐涓鬥智的影響。龐涓「天生性子本嫉妒」,迫害孫臏是因其嫉妒,《三國演義》中周瑜欲殺諸葛亮的心理與之相似。

諸葛亮與周瑜的「鬥智」故事,一方面在「嫉妒」中凸顯出「忠義為國」的成分,賦予「瑜亮鬥智」超越個人利益的色彩;另一方面就是在「鬥智」過程中升華出「惺惺相惜」的「知音」主題。除此之外,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鬥爭中,二人在鬥爭中也互相欣賞對方的謀略,與史傳相較,也帶有向對手型「知音」靠攏的敘事傾向。

關於對手型「知音」,最早也最典型的是《莊子·徐無鬼》中所載莊子與惠施的關係:「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在這段莊子的感喟中,可以感受到莊子「從此天下,更無知音」的孤獨感。惠施與莊子雖是學說的對手,但卻在思想的交鋒中成為最了解對方的「知音」,惠施之死不僅是死掉了自身,其實連同他的知音莊子也死掉了。所謂「無與言之」的悲哀,與諸葛亮致祭周瑜時所說的「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在情感基調上如出一轍。

對手型「知音」在在以江湖恩仇為主線的武俠小說中多有呈現。其基本模式為,兩位武功不相上下的絕世高手,二人在價值觀、人生觀上截然對立(一正一邪),二人雖為價值觀上的「死對頭」,但卻互相欣賞對方的武藝或才情。例如,金庸武俠經典《神鵰俠侶》中塑造了宿敵洪七公(正派人物,武功為充滿陽剛之氣的降龍十八掌,號稱「義丐」)和歐陽鋒(邪派人物,反著練「九陰真經」,武功陰毒狠辣,號稱「西毒」),小說最後卻安排二人相擁大笑而死的情節。

古龍武俠小說《三少爺的劍》中,設置被譽為劍聖的燕十三前往神劍山莊與劍神謝曉峰比劍,得知謝曉峰「已死」(真實情況是,謝曉峰厭倦江湖,離家外出)後極度失落,謝父以「失去了最好的對手,就等於失去了知音,琴就會變得很寂寞」安慰燕十三,其中也寄託著知識分子對對手型「知音」文化命題的思考。

還有,當代軍事小說《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的關係塑造。李雲龍和楚雲飛雖屬於不同派,在戰鬥中有合作與鬥爭,但在長期的合作和鬥爭中,互相欣賞對方的作戰智慧與人物品格,互相稱賞對方。二者的這種關係,正是源自《莊子·徐無鬼》而發揚於《三國演義》諸葛亮與周瑜「鬥智」故事的對手型「知音」文化心態。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三國演義》

《全元戲曲》

《三國演義會評本》

《史記》

《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東吳的黃道十二宮圖,從何而來?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