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不少人曬出當代篆刻大家王鏞先生的最新潤格,據此拋磚引玉散談些自己的看法。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付潤索印春天來臨?

這個潤格出來後,在印壇引起不小的反響。稱讚者有之,質疑者有之。雖有某畫廊主出來說是其無良造假所致,但我們從業界對此事關注程度依稀可見人們對印人潤格態度的端睨。

我以為,網傳王鏞潤格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一方面因為王鏞是當代印壇大家,另一方面刻一方印50萬元的潤格數字令人眼亮——這樣的潤例放眼當代印壇,的確非一般印人可企及!

拋開此事始作俑者動機不談,網上所曬王鏞潤格是否接近實情?當代印壇一線大家的作品身價到底如何?這樣的潤格公示對其他印人有何啟示?據此分析一下,亦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最近印人流行曬潤格。除了有些微信公號或者平台徵集並曬出印人潤格外,無獨有偶的是,不久前,坊間亦傳另一印壇大家、上海的韓天衡先生為富豪馬雲刻印潤價30萬元一方的事情,當時也引起印壇轟動(可見名人效應的厲害之處)!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為馬雲刻印一事經由韓先生在自己微信朋友圈曬出,確有其事,至於潤價,韓先生沒主動說,旁人多從各方信息來源形成大抵可信的猜測。

以韓天衡先生歷年潤例為參照,2014年由中國篆刻網發布的韓天衡當年篆刻潤格為鳥蟲篆十萬元一個字,其它八萬元一個字。由此推算,五年以後的今天,韓天衡30萬元刻一方印並不「離譜」,這個價位看起來甚至更象「友情價」(我未見韓天衡先生為馬雲所刻印章的印面內容,不知字數多少,以常規猜測當至少有一方是四字以內的姓名印)。

以馬雲之富有程度和消費能力,這個費用對他來說完全可以接受,甚至可能認為以韓天衡先生的水平和在當代印壇的地位,這個潤價實在是「很划得來」的。

印人因顧主身份不同而給出不同的潤價是常見之事。我平時受人囑刻印章時,也常根據對方經濟及生熟情況報以一定浮動的潤價。如遇到經濟能力強又相知的顧主,甚至也會出現因認為我的潤價報低而主動加價求刻的情況,當然更多情形則是對方以為價高而卻步。

潤例「貴」或「不貴」,主要取決於供需雙方內心的「價值判斷」,取決於雙方對藝術價值的相互認同:認同則「不貴」,不認同的話價格再低也是「貴」的。

藝術市場上,存在即合理的,無論是王鏞還是韓天衡等先生,既然是印壇大家,藝術水平和藝界地位擺在那,在動輒以萬元為單位計潤的當下印壇,這樣的潤價標準也無需詫異。


高潤價是好是壞?

印壇由此嗨起來,看待此事各種態度皆有,有拍手叫好的,有半信半疑的,有以為嘩眾取寵斥責質疑的。更多人在圈中晒圖暗示篆刻商業化的春天要來了,但魚翔淺底,冷暖自知,靜心想想,是否真如所願?

近些年藝業興盛,印壇也如書畫界一樣,開始流行公示潤格。無論名氣大小、身份高低、水平強弱,能刻者往往都有「潤格」,或四處張揚者,或悄然存著用時方示人者,不一而足。

這是好事,無論哪種情形,至少說明越來越多的印人在潛心修藝的同時,正在試圖走出「深巷」,以更好地融入到商業市場中。在經曆數十年沉寂後,印壇中人開始與時俱進,努力融入到這個商業社會之中。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2019年上海部分印人潤例一覽表(以四字印為例)

顯然,印人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之人,潤格既是其作品價值的展現,更是對其研藝付出及勞動成果的肯定形式,故印人有潤格當是非常正常之事。若有可能,潤例標準在「合理」範圍內(標尺之一是產生實質性消費)越高越好。

依照潤格如能產生實質消費,印人可以不斷改善研藝條件(至少可以多買印材印籍),進而改善個人乃至家庭生活條件——能讓自己免受物質之困而有更好條件精進藝事相信是眾多草根印人的重要心愿(捨本逐末追名逐利者不在此列),於人於事皆有大益,何樂而不為?

象王鏞、韓天衡等印壇大家的「高」潤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推動印壇發展的示範作用:在間接提振更多印人信心的同時,還可提升篆印在藝術門類中的受關注度和地位,他們的名人效應或者為名人治印引發的關注則更能令大眾感知和了解篆刻的市場價值,樂觀地看則還可以帶動印壇整體潤格標準的提升,在經濟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這對印壇不失為一件好事。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近代齊白石潤格

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高潤價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對印人來說,潤格標準高低不能只是一種姿態和策略,無論所訂的潤格標準如何,最終還是希望得到市場認可併產生實質性消費的。如果印家盲目自大,潤格標準高到無人問津,沒有實質的付潤消費,變成一頭熱,「有價無市」的話,尤其是消費端的價值認可沒有跟上來的話,一個虛高的市場同樣不利於篆刻行業的良性發展。

至少目前存在的「殘酷」現實是,人們對包括印章在內的藝術作品價值認可「表裡不一」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在大眾市場——「潛在顧主」在高度「誇讚」你的藝術水平的同時,內心卻希望你免費贈送作品為其裝點「門面」,並絲毫不會表露主動付潤的意願。這種習氣對藝術在市場上的良性發展往往造成沉重打擊——按潤索印的消費習慣如不能形成,或者得不到良好的保護及培養,那麼要想使印章走向大眾消費市場就只能是理想的口號——雖然我們也不排除藝術作品的流通時必然有人情往來等非商業屬性在其中(尤其是藝術同道之間的流通),比如視雙方關係深淺而在處理方面有所不同,但養成消費者為藝術作品主動付潤的消費習慣卻是藝術大眾消費市場走上良性發展的必要基礎。

價市匹配何其難?

網上有人把王鏞先生的新潤格比喻成「印鈔機」,單從潤例標準而言,此言不虛(以此潤例標準計收入狀況,則王鏞先生每個月只需花少量時間刻上幾方印就能輕輕鬆鬆秒殺各階富豪了)。

就我的了解,雖然近年印人潤格標準有逐年提高的慣例(亦有部分少有變化,這種情況不一而足,自古亦有——比如民國篆刻大家王福庵即如是),而且近幾年一些中青年印人的潤例不低,但一年其實刻不了幾方付潤之印,許多人公示的潤例只是名義上的標價,實際交易時往往是大打折扣甚至連刻帶送的,這種「有價無市」的情況並不鮮見(否則就可重現明代印人以印為生的輝煌,人人都可爭當職業印人了)——據我所知,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印壇,藝術界其他領域也比比皆是(包括活躍的二級拍賣市場)。

篆刻藝術若要市場繁盛,必須要涉及藝術領域的普遍「痛點」——如何價市匹配的問題。而價市匹配又和價值體系合理構建有著莫大的關係。但目前國內藝術品價值體系往往缺乏權威認證,篆刻領域更是如此。

印章在當代是高壁壘且低頻消費產品,加上缺乏公認的合理價值認定體系,這幾個因素大大制約了印章的大眾消費市場的形成。

妄想一下,如若能知國內一線印家尤其是體制內印家的真實潤印量,比如公布每月或每年潤刻印章數量,或者是晒晒交易的票據,都將對當代印壇發展有更加實質性的貢獻,而於印壇同道亦會有更實質性和有意義的參考。

曬潤格,不如曬票據。


印作價值如何定?

拋磚引玉地擇要談一下印人潤格的價值認定問題。比如印人所刻印章的價值標準怎麼來制定?由誰制定?

我以為,就商品屬性而言,印章和其他我們日常生活所見的產品在價值認定方面並沒太大的差別。印章潤格的制訂同樣可以採取多渠道的價值認定體系,如官方渠道、民間渠道,印人自身,他人估值等等。

其中根本性的難題在於包括藝術家自己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不把藝術作品視為常規意義上的商品,在藝術經紀市場遠不成熟的情況下,讓印人放下面子和求印者直言錢物交易或者討價還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且不論雙方往往存在對作品價值認定的巨大偏差——這從另一角度也在說明印人經紀市場存在的重要性。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篆刻家劉一聞通過第三方經紀人交易的潤格

就目前的印章價值認定而言,最多的是由印人自行制訂。而印人往往憑主觀判斷,或者相對簡單地橫向參考其他印人的標準來制訂,這種價值評估更多是帶著個人色彩和個人主觀意願的,有時(經常)難免偏離市場實情。

有個訂潤標準可供參考的是,從近代看,印家刻一字價格約略等同於同等書家的一平尺書法潤價,同等畫家一平尺畫一般在篆刻一字的3到5倍左右,兼擅書畫的印家其印章訂潤也基本可按這個比例。今天許多印家的潤例訂製策略也大致如此(這個水平同等的評估方法,如同為某某協會理事或會員,參賽入展級別相同或索性直接自估或請人代估影響力或作品水平相近等等,不一而足)。

刻印潤格,由於大都由印家自行訂製,高低自然是自己說了算,給自己的產品定價,從印人角度來看無論高低都是合理的。進入市場,只要有消費者(顧主)願意為此買單,這個價格就具可行性(當然消費頻率另有一說,你是高頻消費還是低頻消費,或者是超低頻消費?)。藝術收藏界有個情況是,價格由消費者說了算,「若是自己收藏,喜歡就好。」

只是越來越多人視藝術收藏為投資,便多了一份到底買虧還是買賺而患得患失之心,也多了一份樂衷評估他人潤格是否「合理」之心。

而官方渠道方面,藝術市場相對其他商品市場而言是個特殊的存在。無論是物價局這樣的官方機構,還是書協這樣半官半民的權威機構,都對藝術價值認定方面缺乏科學嚴謹和成熟的評估方法,往往也只能是摸著石子過河地通過市場反饋(如面向名家為主的二級拍賣市場)來大體評估出其藝術價值(這種評估也是散亂而隨意的)——這種繁重複雜且短期內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至少在目前來看,官方渠道主動承接此事的意願並不強。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難題是,官方渠道乃至相對權威的半官方機構如書協、篆刻研究院、藝術院校,以及權威的民間藝術團體如西泠印社、藝術平台甚至拍賣行等,如何保證他們所訂標準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性,並且防止利益輸送或權者腐敗導致的不公現象出現(如第三方督察機制是否可行等等)。眾所周知,雅賄、虛假交易、江湖水深等等對藝術市場良性發展都是巨大的挑戰,這又是另一個更加複雜和難於盡言的大話題。

觀往知來,至少到目前為止,除潤格自訂以外,民間渠道中的第三方社團或者名家推介所形成的作品價值認定(或者說自發的約定俗成的做法)依然在印壇中具有相對科學合理並具重要參考意義的做法。比如由權威藝術社團(所在印社、雅集社團等等)或印壇同道代訂潤例(如老師為徒弟訂潤例、印壇名家為年輕印人背書訂潤,或者同齡同階印友友情代訂等等)——這在民國時期的海派印壇中是非常盛行的做法,私以為印潤價值體系的構建,尤其是民間渠道對印章價值體系的構建,在民國時期的江浙滬印壇已然提供了很不錯的參考範本(網上散見些相關介紹,諸君可自行搜索延展閱讀)。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民國時期上海部分印人潤例一覽表

民國時期雖然資訊遠沒現代發達,但長三角地區的印人活躍程度卻不遑多讓,比如隨處可見的紙店扇庄,或者類似印社書畫社等帶有一定經營色彩的藝術團體都可以很容易參與其中(反而當代印壇因印壇發展滯後及大眾對藝術價值的認知模糊,而使得潤例公示處於半遮半掩欲說還休的狀態——這一方面和篆刻藝術遠離大眾有關,更重要的是篆刻只是長期以來以書畫附庸的角色存在而被人忽視)

名人名家推介則為印潤制訂提供了另一個可行的參考,其中的名人名家未必非得是印壇同道,消費端的名人名家亦無不可並具同樣的參考價值——比如此次事件中的馬雲之於韓天衡(至少說明除去拍賣市場,的確是有人消費得起韓先生的高潤價刻印的)。

石安印話(第49期): 從王鏞韓天衡潤格散談印人入市問題

△民國吳昌碩為駱亮工代訂潤例

知易行難,制訂潤例方式種種,關鍵是需要有價有市,實質性消費的考量更重要!如今距依印人潤例消費習慣還有很長的路要長,任重道遠,印人互勉,且行且珍惜~~

有感而發,作以上拉雜談,供諸君拍磚。(文/石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