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詩人寫一書送皇帝做壽禮,卻觸怒皇帝,寫一詩表明心跡,流傳千古

詩人寫一書送皇帝做壽禮,卻觸怒皇帝,寫一詩表明心跡,流傳千古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北宋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目的,也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這都強調了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的重要性。在司馬光之前,盛唐一個著名的宰相,就曾寫過一部類似性質的書。開元後期,唐玄宗沉溺聲色,奸佞專權,朝政日趨黑暗。為了規勸玄宗勵精圖治,張九齡曾撰《千秋金鏡錄》一部,專門論述前代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並將它作為皇帝生日的壽禮進獻給玄宗。

詩人寫一書送皇帝做壽禮,卻觸怒皇帝,寫一詩表明心跡,流傳千古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蘭葉春葳蕤

張九齡是一個有著遠見卓識的著名政治家,他有先見之明,他見微知著,他曾斷言李林甫、安祿山必定禍亂天下。唐玄宗欲拜李林甫為相,張九齡直言:「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安祿山來朝,極力討好唐玄宗、楊貴妃,張九齡斷言:「亂幽州者,此胡芻(安祿山)也!」他向唐玄宗進諫:「(安)祿山狼子野心,有逆像,宜即事誅之,以絕後患!」後來所發生的一切,無不證明了張九齡的真知灼見。所以,他寫《千秋金鏡錄》一書,絕對是警世良言,治國寶典。怎奈唐玄宗認為國力強盛,天下太平,因此見到此書心中不悅,加上李林甫的讒謗、排擠,一代名相張九齡被罷免,貶為荊州長史。這一事件,標誌著大唐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詩人寫一書送皇帝做壽禮,卻觸怒皇帝,寫一詩表明心跡,流傳千古

桂華秋皎潔

無罪而遭貶,張九齡悲憤憂思,於是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在第一首中,詩人托物言志,以春蘭和秋桂的芳潔品質,來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節操;以春蘭和秋桂不因無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質,來比喻自己的志潔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懷。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首詩大意是:春天裡的蘭花枝繁葉茂,秋天裡的桂花晶瑩清新。世間的草木生機勃勃,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怎麼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詩人寫一書送皇帝做壽禮,卻觸怒皇帝,寫一詩表明心跡,流傳千古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這首詩一開始,就化用屈原《九歌 禮魂》中的「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最具有高潔性格的兩種花草——春蘭與秋桂,它們的枝繁葉茂、燦爛開放。詩中蘭桂對舉,互文見義,雖言葉言花,其實是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葳蕤(wēi ruí),草木枝葉茂盛的樣子。蘭用葳蕤來形容,點出了蘭草迎春勃發的無限生機。皎潔,這裡是形容桂花蕊晶瑩、明亮。桂用皎潔來形容,精鍊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世間的草木,包括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時就會欣欣向榮,生機盎然。蘭葉繁茂,桂花皎潔,春蘭秋桂生意勃發,也給季節帶來了榮耀,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好的季節。這裡表達了真正的賢人志士只有在政治開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詩人寫一書送皇帝做壽禮,卻觸怒皇帝,寫一詩表明心跡,流傳千古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沒想到,蘭花、桂花在此競相開放,竟然被山中隱逸的高人發現了,聞到芬芳滿懷喜悅,心生愛慕,想要和它們親近。按常理來講,這應該引起一種知己之感,默默開放的蘭桂應該滿懷感激。但是,詩的最後兩句卻來了一個轉折: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們(蘭桂)的芬芳本是天性,並不是為了讓美人攀折。這裡從春蘭秋桂芳香襲人的社會效果來委婉地說明詩人自己行芳志潔並非為了求人賞識,以博取高名;但間接也說明了他的高潔品性必然會得到人們的欣賞。詩人用「何求」二字淋漓盡致地將詩人不肯廉價贏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表現出來了。

詩人寫一書送皇帝做壽禮,卻觸怒皇帝,寫一詩表明心跡,流傳千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人以蘭、桂自況,借蘭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以「不求美人折」表明自己的心跡,使人感到貼切自然,蘊含深厚,耐人尋味。因為這首詩,詩人更顯高風亮節,更加為人敬仰。一千多年來,詩人同這首詩一起,流傳不朽,永世流芳。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沙視界 的精彩文章:

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字字沉著,意境直似離騷,感人至深,流傳千古
傳承經典,弘揚國學,必讀15篇充滿人生智慧和詩情畫意的經典古文

TAG:老沙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