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所有匾額上的「門」字,為何都不帶鉤?宰相:容易失火

故宮所有匾額上的「門」字,為何都不帶鉤?宰相:容易失火

故宮所有的匾額上的「門」字都不帶勾,本來就是一件奇怪的事,就算是繁體字的「門」,最後一筆也是有勾的,更奇怪的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沒有把這個明顯的錯誤改正過來,這是為何?

首先「門」字不帶勾並不是為了書法的美觀,要說其中原因,還得說說從宋朝以來的幾件事,有人可能會說:別扯了,故宮明朝才修建的,你扯什麼宋朝?但漢字中的「門」可不是明朝出現的。

據說南宋宋高宗之前,「門」字的書寫都是帶勾的,不管是百姓還是皇家,都很正規,但是發生了那件事以後,從此皇家的「門」就把勾給去掉了。

宋朝南遷之後,國都選在臨安,有一次皇宮的玉蝶殿失火,損失慘重,這玉蝶殿不同其他宮殿,乃是專門存放皇帝諭旨的地方,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宋高宗因此為此大發雷霆,下令徹查起火的原因。

南宋的官員們誰也不想承擔這個責任,最終還是宰相的頭腦靈光,他上書道:「皇上,失火的原因已經找到,皆因匾額上的那個「門」字,從五行看來,門字末筆帶鉤,屬於火象,容易招致火災!」

宋高宗篤行神學,一聽對方說的有道理,便讓對方把門字帶鉤的匾額都給燒了,從此以後,但凡宮殿上的「門」只能見到筆末直筆,不再帶勾。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讓人重修集賢門,修定之後,又命中書舍人詹希原寫「集賢門」的牌匾,這位大文人特別想在朱元璋面前表現一番,於是賣弄自己的書法,在「門」字的末尾微微起勾。

朱元璋看了勃然大怒,對方這是在閑他讀書少,不知那「門」字帶勾為「火筆」不成?更何況集賢門集賢門,聽名字就是招納賢才之門,這條路本該暢通無阻,加上一勾豈不是在使絆子?此人簡直是自尋死路!可憐詹希原就這麼稀里糊塗的被殺了。

朱棣遷都北京,由於以前的中國原因,修建故宮時索性就把「門」上的勾去掉,寫成直筆,但是到了清朝,帶勾的「門」字又出現了一段時間。

乾隆皇帝時,怎麼看都看那「門」上的勾不爽,覺得這一筆戾氣太重,又怕這一勾把大清的江山給勾走了,於是故宮的匾額上,「門」字再也沒有了那一勾,而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其實以各個朝代的眼光來看,門不帶勾都有一定的道理,古人因為迷信,有許多的忌諱,就拿人古人的名字來說,你可能很難再魏晉之前找到一個三個字的人名,主要是出於避諱,但這種避諱在我們今天看來又沒有必要,但對古人來說卻尤為重要。

而且這其中體現了許多的傳統文化,同樣是拿名字的避諱來說,其中忠孝禮義信幾乎都有體現,當然,「門」字去勾一事,同樣也是君王避諱的原因,沒有什麼好驚訝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離怪談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但在古代,有6種人死後卻進不了祖墳
古代大門上的凸起是什麼?進門前,先看看有幾行幾列

TAG:五離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