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劉備背了千年黑鍋,並非不懂軍事,七百連營實屬無奈之舉

夷陵之戰劉備背了千年黑鍋,並非不懂軍事,七百連營實屬無奈之舉

221年,劉備欲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看到蜀軍如此氣勢洶洶,本想求和卻被劉備拒絕,無奈派出陸遜應戰。誰知陸遜指揮有方,運籌帷幄,晾了劉備七八月後,看準時機在夷陵大敗蜀軍,取得戰爭的勝利。此戰役後,蜀軍元氣大傷,人才凋零,縱然有諸葛亮在世,也難成就統一偉業。

作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歷來爭議頗有,不少人認為劉備就不應該逞一時之勇,不聽從諸葛亮之言,執意發動夷陵之戰。然而如果仔細分析三國的形式,也許這場仗就非打不可了。

首先,曹魏政權虎視眈眈,雖然沒有爆發大戰役,但是小規模的襲擾接連不斷,特別在關羽敗走麥城後,三足鼎立的天平實際上已經發生傾斜,蜀國形勢最為嚴峻。而荊州作為重要的軍事要鎮,如果能夠重新奪回來,就可能扭轉形勢,增加對抗曹魏的籌碼。其次,東吳方面先是殺了蜀國大將關羽,此仇不報難以向天下交代,而且東吳又有意向曹魏示好,如果曹魏與東吳形成聯盟,那麼蜀漢就會變得十分被動。

最後,劉備已經年邁,身邊的關羽、張飛皆已不在人世,伴隨自己創業的老將們不少人也進入了古稀之年,有的就去世了,作為蜀國的開國皇帝,劉備對自己開創蜀國事業的前途憂心忡忡,當年統一中國的夢想越來越遠,面對如此形式,何不大膽放手一搏,如果收回荊州那麼又會幫助蜀國贏得一分籌碼。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劉備出兵也是形式所逼。

那麼很多人又會將夷陵之戰戰敗的原因歸咎於劉備不擅軍事,但如此說法也太過於片面,雖說劉備一生敗多勝少,但他一生所面對勁敵可是曹操這樣的梟雄,仔細分析一下劉備的布局,很多步驟也都是形勢所決定,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也許正如劉備所言:「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哉?」,造化弄人吧!但劉備的操作真的有問題嗎?我們先來看看劉備被人評為神操作的用兵舉措:

一、七百里連營

關於劉備七百里連營的布兵之法歷來都充滿著嘲笑之意,魏文帝曹丕甚至嘲諷劉備對軍事一竅不通,【「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魏書·文帝紀》,但反過頭來想就連三國打仗排不上號的曹丕都知道連營的弊端,為何征戰沙場幾十年的劉備卻仍這樣做呢?實際上,劉備此番做法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蜀國丟掉荊州之後,導致臨江戰略要地全線失守,面對劉備的討伐軍,東吳方面又高高掛起了免戰牌,蜀軍罵幹了口水都不願出城一戰。蜀軍只有三個選擇:一是退兵,劉備御駕親征,而且口號都喊足了,此時卻突然折返,不僅打擊士氣顏面無存,還會讓魏吳有充分的時間合作;二是繼續僵持,劉備伐吳已經多年,糧草巨大,繼續僵持則蜀軍將面臨更大的壓力;三是深入進攻,取得戰果,但沿岸的戰略要地與臨江諸郡都被孫權方面掌控,劉備想要深入,不得不沿江布兵,防止深入敵軍腹地被反包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就這樣七百里連營實際上是唯一的選擇。

二、放棄水陸並進

《陸遜傳》記載陸遜擔心劉備水陸並進的戰略:「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最初蜀軍在上游,以水軍順流而下佔據有利條件,但並非劉備不懂水陸並進之道,而是劉備手上已無水軍可用。蜀國水軍大多出自荊州,由關羽掌管,關羽敗走麥城後,水軍已經全軍覆沒,剩下的益州水軍戰鬥力根本不行,用於跟三國勢力中最擅水戰的吳國戰鬥更討不到什麼便宜,所以劉備索性利用自己擅長山地戰的優勢,步步推進,實則也是無奈之舉。

事實上劉備為討伐東吳也做不少積極的戰略與布局,連蜀吳交戰時害怕魏國趁虛而入的問題都想到了,派遣黃權與趙雲部防衛魏軍南下,又收服五溪蠻夷,成為蜀漢伐吳的援軍。而夷陵之戰蜀漢也差點勝利,劉備派吳班部於平地立營誘敵,東吳將領皆咬牙欲出戰,唯獨陸遜識破計策,【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在東吳重將領的反對下堅持閉城不出,最終看中時機,火燒連營贏得勝利。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蜀軍伐吳劉備雖然已經拼盡全力,卻因陸遜一人而使得統一偉業失之交臂,從現在的角度上看,縱然劉備兵法並不完美,但在當時能夠匆忙之中考慮那麼多,也不枉被曹操稱其「天下英雄」的美名。只可惜劉備棋差一招,飲恨白帝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新淺讀 的精彩文章:

李建成真如史書所言: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學者:委屈李建成了
一省的兩個地區,皖南皖北為何相互不服,僅僅是文化差異導致的?

TAG:歷史新淺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