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代的大戶人家,在宅門前常設置兩塊巨石,一塊為上馬石,一塊為下馬石,下馬石因語言禁忌,故同稱上馬石,所以習慣上就稱上馬石,是為騎馬人準備的,為拐角形成階狀石塊,是一個具備有兩步台階的石頭。第一步台階高約30厘米,第二步台階高約60厘米。石重一千餘公斤。石質為青石,並經精細雕琢。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歷史

上馬石起於秦漢時期,相傳西漢的王莽個子矮小,不易上馬和下馬,開始豎立上馬石,以後就成為風尚。特別是清代最為流行,成為一道風景。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宋朝的《營造法式·石作制度·馬台》記載:"造馬台之制:高二尺二寸,長三尺八寸,廣二尺二寸。其面方,外餘一尺六寸,下面作兩踏。身內或通素,或迭澀造;隨宜雕鐫華文。"由此可知,全國各地眾多的馬台地名,都應該與上馬石的歷史有關聯。遼代智化和尚曾有詩論述上馬台曰: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見說曾為上馬台,堪嗟當日太輕哉。固將積歲舊凡石,又向斯辰刻聖胎。月面渾從毗首出,出儀儼以補陀來。願同無用恆有用,不譬庄言木雁才。"在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講究的宅門前往往設有上馬石。便利蹬鞍上馬與下馬。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等級

古代官員都是有等級的,所以上馬石也有等級。清代朝廷規定:滿洲官員出門,無論文武,均需乘馬,以不忘先祖遺風,清官員有"前引"、"後從"的定例,即主人外出時,奴才和僕從也要騎馬,前呼後擁地跟隨。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材質

上馬石多為漢白玉或大青石質地,一石分兩級踏步,第一級高約一尺三寸,第二級高約二尺一寸,寬一尺八寸,長三尺左右。住宅門前有沒有上下馬石也是宅第等級一個劃分標準。上馬石側面呈L 形,長約四尺半,寬約二尺,高近二尺。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底為須彌座,邊框飾祥雲紋飾;一級踏台長方形,樸素無華,長約二尺半;二級踏台比一級高約一尺,平面二尺正方,周邊雕塑出繁縟精美的紋飾的錦緞和金錢,寓意"錦繡前程""福在馬前(錢)"或"馬上前(錢)程"。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兩大用途

一是顯示主人的等級,因為馬、驢、騾是舊時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加之清代滿蒙等民族有騎馬狩獵的祖習,清代朝廷規定:滿洲官員出門,無論文武,均需乘馬,以不忘先祖遺風,清官員有「前引」,「後從」的定例,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即主人外出時,奴才和僕從也要騎馬,前呼後擁地跟隨,即使後來主人們乘車、乘轎,僕人也要騎馬左右跟隨。所以,舊時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大會館的門前都在左右有上下馬石。住宅門前有沒有上下馬石也是宅第等級一個劃分標準。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二是上馬時真離不開它。每當主人慾外出時,僕人便牽馬備鞍至上馬石前,主人上上馬石的兩步台階,就可以輕易地腳登馬蹬、騎上馬背出行了。假如主人年高上馬不便,上馬石則可幫他大忙。門前的兩塊上馬石,一塊是供主人出行時登高上馬用的,另一塊是供主人歸來時下馬用的,但不叫下馬石。因為舊時,下馬是不受聽的。這一點,負責牽馬的僕人是最知情的。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馬石村

在西漢末年,相傳王莽來到此地。由於王莽個子矮小,不易上馬,在此地豎立一個上馬石,於是此地的老百姓便以此為名,建立了村莊,流傳至今。

古人家門前的「上馬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