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閱讀經典,讓古籍藏書活起來

閱讀經典,讓古籍藏書活起來

4月23日,「圓夢復興,閱讀中國——2019年河北省公共圖書館系列活動」省圖發布現場,一份「2019年石家莊人必讀的100本好書」推薦目錄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那些「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等出自經典好書的句子,讓人駐足品味,感受來自經典的力量。

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書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閱讀逐漸成為一種風尚,一種生活方式。以河北省為例,2018年全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數據顯示,紙質文獻總藏量達2717萬餘冊件,總流通2371萬人次,文獻外借量1413萬冊次。可見,讀者對知識的旺盛需求。但是,如果只有旺盛的閱讀需求,而對於所閱讀的書籍內容和質量不加以甄別,有可能做無用功,而且對於書香社會的建設也會事倍功半。

如何提高閱讀質量?這就離不開閱讀經典。經典圖書,經歷歲月沉澱,依舊具有普世價值,每一次閱讀都能給人新的啟發,反覆咀嚼而不覺無味,歷經歲月打磨愈加豐富光亮。經久不衰,跨越時代依舊能打動人心、讓人頓悟、給人啟示。今年省圖在世界讀書日活動上,邀請專家學者、作家、媒體人等各界人士推介館藏經典,向社會推介百部經典書目。這種通過讓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的推介方式值得提倡,不僅讓公眾找到自己喜歡的經典圖書,還讓更多館藏經典書目走進更多平常百姓家,讓古籍藏書活起來,走出圖書館,服務百姓生活,也大大提升了大眾的閱讀質量。

此外,各公共圖書館館藏的典藏古籍,對於閱讀質量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雖然典藏古籍常被忽略,有時還給人「看不懂、讀不懂」的錯覺。但實則中國歷史文化流傳千年主要靠文字,這些寫在紙張上的文字成為中華歷史文化重要的載體。我國古籍文獻歷史悠久、數量繁多、內容豐富,現存古籍文獻大多收藏在大中型公共圖書館、高等院校圖書館、科研及文博單位。據統計,僅河北省圖書館特藏部現收藏古籍文獻達80000冊(件),其中善本7000冊(件)。

深藏幾千年文化積澱的古籍,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不同時代下都能迸發出全新的力量,歷久彌新。公共圖書館擁有大量古籍文獻,應引導公眾走進圖書館,實現為人找書、為書找人。讓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中華古籍博大精深的魅力,讓書寫在古籍藏書中的文字活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王連起:唐寅書畫藝術問題淺說
周佛海自白書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