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遊記》是一部有爭議和成書同樣傳奇的古代心靈雞湯?

《西遊記》是一部有爭議和成書同樣傳奇的古代心靈雞湯?

月下青蓮花

月下青蓮花

徐家麟;萬娜

00:00/04:26

作者:山高水深

(一組《西遊記》中的女妖圖片)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一部偉大的神話小說,它的本身也可以說是一部傳奇小說。這部小說的成書過程就經歷了長達七百年的時間,然後關於它的主旨的爭論又經歷了五百年的時間,時至今日仍然一直爭論不休。

一、七百年的成書過程

唐太宗時期,玄奘和尚不顧禁令,翻越國境、耗費十幾年的時間到天竺國取回了佛經,震動中外。他的故事在其返回長安之後,由門徒編撰成為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編撰過程中,玄奘取經的故事被神化,穿插進去許多曲折離奇的情節,啟發了後人們對於這些取經故事不斷地進行充實和再次創作。

大約到南宋時期,開始在市井中出現吳承恩版《西遊記》某些章回中的橋段雛形。這時候有些版本,比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開始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是花果山的一個猴王,化身成白衣秀士,主動來護送唐三藏西天取經。可以看出,這個時候西天取經的故事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並且成為了一種人們非常熱衷的故事題材。但是此時的西天取經故事還較多的停留在玄裝和尚西行取經的事實基礎上,進行想像和神話的空間並不是很大。

再等到元朝時期,取經故事就基本上定型。當時已經確立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這師徒四人的形象,較之於原來的玄奘和尚一人或者猴行者護送玄奘兩人的取經故事,已然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像黑熊精、蜘蛛精、獅子怪和紅孩兒等妖魔鬼怪也有出現,與這些妖魔鬼怪鬥法的情節也都出現了後來吳承恩版《西遊記》故事的雛形。

西遊記就是在這樣一種民間不斷傳承、發展、創作的過程中慢慢的形成了,它融合了民間藝人不斷繼承前人的發展再創造。

最後到了元末明初,吳承恩綜合前人的傳承並融合進自己獨特的想像,以文人的筆法將這個故事上升到了一個更加藝術性的高度。使《西遊記》成為了我國古典小說史上最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

二、五百年的主旨爭論

吳承恩將西遊記的主角人物由唐僧轉移到孫悟空,且因為孫悟空大鬧天宮等故事情節,並且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的叛逆性口號,因而一度被列為禁書。

同時,大大的弱化了西遊記的宗教思想,豐富了作品的現實意義。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描寫的更加鮮明突出,使他們各自帶有很獨特的人格色彩,成為人們家喻戶曉的形象。同時書中對於妖精、神佛之間隱秘聯繫的描寫,也暗喻著這個社會上某些黑暗的現實。從而讓這本以浪漫主義為底色的作品,擁有了極強的現實批判意義,使人們很自然地在嬉笑怒罵中聯想到當時社會的渾濁和腐敗。

目前學界對西遊記的研究比較突出的有3種主題說。最主要的是反封建說,這是建國以後根據現代意識形態發展出來的,也是最主要的一種學說;其次是宗教說,西遊記作為神魔小說而言,宗教觀點的持有者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成分;三是反理學說,這是從其產生的歷史年代來看的,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觀點。

當然,這些觀點都有一定道理,都能提出一些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這麼短的篇幅我們不去討論這麼專業的問題了。

三、五百年前的心靈雞湯

我們從《西遊記》中通篇看不到道家的清凈無為,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惡有報。我們看到的只有鬥法、反抗、掙扎。

因此, 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的說:《西遊記》既沒有宣揚道家,也沒有宏揚佛法。而講的是一個「造化」的故事,講的是「造化弄人」的故事。

這可以從全篇第一回開宗明義就可以看出來,有詩為云: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西遊釋厄傳》即是指《西遊記》。這句詩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要想知道「造化會元功」,就得看《西遊記》這本書。

功:指功能、成效、作用等等。

會元:時間單位,一元分為12會, 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 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好比一天有12個時辰, 一年有12個月一樣。

造化:一指自然界自身的發展繁衍功能, 一指命運、福分。

說造化弄人,就是指命運、福分弄人,那究竟是怎樣弄人的呢?讀了《西遊記》這本書就能更好的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命運與造化了。老祖宗的推銷功夫一點不比現代傳銷差啊,呵呵。這本書講的不就是五百年前的心靈雞湯嘛。

【作者簡介】山高水深,1982年4月出生,男,漢族,江蘇省揚州市人,辦公室文員,2005年畢業於東南大學法學專業。

為什麼說《水滸傳》中頂天立地的英雄只有魯智深一人而已?

《西遊記》里最美女妖是誰,有多美?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聊聊崖山之戰的蒙古軍指揮官張弘范的功過是非
姜子牙不給自己封神,原來是出於私心?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