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作者|RED

19世紀50、60年代這二十年對於清政府來說著實不好過。

01.大亂易大治

積壓的矛盾在1851年率先爆發出來——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稱之為洪(洪秀全)楊(楊秀清)之亂。這場農民起義從1851年持續到1864年歷時14年,起義範圍主要在南方諸省,太平軍的北伐部隊打到了天津附近,並且在南京建立了政權與清朝分庭抗禮。

太平軍在那個時候也不是農民起義的獨苗,同一時間燃起的起義大軍還有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捻軍(1853年—1868年),雲南回民起義(1856年—1873年)和陝甘回亂(1862年—1873年)。

再加之1856年至1860年的英法聯軍侵華,北京被掠奪,圓明園被燒毀,咸豐帝逃亡熱河並病逝在避暑山莊。這二十年間,整個中國大地狼煙四起,百姓四處逃竄,哀鴻遍野,統治集團亦朝不保夕,大清朝的列祖列宗留下的這份家產搖搖欲墜。天知道同治帝是如何熬過來的。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太平天國示意圖)

但無論怎麼樣,大清朝還是挺過來了,50、60年代的農民起義最終未能將清朝推翻。這些農民起義最後被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清政府士大夫們給平息了。「不能殺死我的只會令我更加強大」這句話用在晚清完全不違和。清廷在鎮壓剿滅了農民起義後,迎來了同(同治帝)光(光緒帝)中興,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洋務運動。一個王朝經歷過大亂而不死,往往就能迎來一次崛起。魏徵曾說過「大亂易大治」,也就是這個道理。

不僅農民起義未能推翻清政府,從1840年算起,清政府遭遇的外來侵略就有: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華,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等。這些戰爭的規模整體上越來越大,侵略中國的程度也愈來愈深,對清廷也越加不留情面,然而這些侵略戰爭並沒有使清政府垮台,也沒有滅亡中國。西方列強的利益需求被曾紀澤、李鴻章等士大夫以出色的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一一滿足了,同時又能保全大清國體。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主導了清朝晚期洋務運動。)

無論是國內暴動還是國外入侵,清廷在最後的關頭都能夠挺過來。在這場對外對內的對決中,科舉制選出來的精英官僚發揮了重要作用。客觀上從大的歷史進程來看,清朝的官僚階層是阻礙中國近代化的主要阻力,這一群飽讀詩書的獃子在重複著古人先生的所述所為,重倫理道德,輕科技手工,崇尚穩重篤定,拒絕輕浮善變。

雖然像郭嵩燾等開明官員早就清楚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別主要是在政治制度(中國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西方國家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和社會文明上(西方重利輕義,卻擁有著不可侵犯的宗教信仰;而東方人重義輕利,祭祀祖先和效忠君王,但是皇室和官僚又擁有著大量地產),然而這批開明的官員囿於倫理和利益卻不敢說外面世界的戲都已經唱到哪一出了。不過當鴉片戰爭和洪楊之亂等戰亂威脅到國家利益和政府統治時,這批精英官僚們運用他們傑出的行政才能(對人民和財政的控制),讓大清朝繼續延活了70多年。

02.革命難「革命」

清政府最後是在辛亥革命中結束的。然而革命派在武昌起義之前所發動的起義,規模小,經費不足,失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固然壯烈,但也反應了這個規模著實不能和太平天國相提並論。

武昌起義在高潮時也不過3000人,規模也不大,但是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是武昌新軍。這個新軍是清政府在甲午海戰失敗後由各地總督訓練的新式陸軍,名義上也屬於清廷,但是事到如今(1911年,而不是1840年),新軍很大程度上服從於總督,並不直接聽從於朝廷,清廷並沒有直接控制。倘若新軍不「叛變」,就同盟會那點經費和人馬,還真不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後,湖北省隨即宣布獨立,擺明了和清廷分庭抗禮。隨後南方各省的總督也跟風宣布獨立自治,其中東南方的省份有:湖南,江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11省,此外還有北方的陝西和山西兩省。山海關以內依舊效忠清朝的省有:甘肅,河南,直隸(今河北)山東四省。如此看來,革命派的勢力是不是就已經佔據了各省了?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辛亥革命後的局勢圖)

非也。宣讀獨立的總督們固然不願意效忠清朝,但也不一定是革命黨人,也不一定會追隨革命,更有可能是追求利益。地方各省宣布獨立這一行為到底是革命起義還是逆臣作亂,都是有待商榷的。其實早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就已經有地方勢力不受中央清廷控制的現象了。時間回到1900年,當以慈禧為首的清廷向西方十一國宣戰時,南方各省總督大員諸如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等人組織起「東南互保」,不派軍北上,任清廷被欺負得四處逃竄。

不過,儘管慈禧和光緒等滿清統治者被洋人欺負得連京城都回不了,但是慈禧和光緒的威嚴還在,各省官員還是恭恭敬敬的在火車站迎接大駕,慈禧讓李鴻章北上議和,讓張之洞和袁世凱進京議事等吩咐這些地方大員也不敢不從。

但是清廷權力式微,地方勢力崛起做大,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待到1911年爆發武昌起義時,慈禧和光緒也早已不在了。因此各省,尤其是南方省份望風而動,相繼宣布獨立,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不足為奇,與革命派並無大多關係。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東南互保示意圖)

縱然叛亂者看起來很多,但是對於經歷過太平軍的清朝來說,這不算什麼大事。宣布獨立的省份大多持觀望態度,革命軍真正控制的只有湖北省或者說是武漢市,其主要的軍事力量是湖北新軍。清政府能夠動用關內四省和關外東北之力,啟用袁世凱以及袁的六鎮新軍前去「安撫」湖北叛亂。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清廷奪下了漢口和漢陽(武漢三鎮之二,老漢口是當時最繁華的地區),黃興都不得不逃亡上海,革命形勢很不樂觀。

然而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正當戰爭朝著有利於清廷的趨勢發展之時,與清廷有隙的袁世凱暗地裡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達成了推翻清廷的共識——只要清帝退位,成立共和國,袁世凱擔任大總統之位。作為清廷將領的袁世凱掉過頭來,倒戈一擊,對隆裕皇后和宣統皇帝進行逼宮。自此清帝退位,清朝滅亡。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袁世凱繼民國大總統之位)

03.家奴亦精英

漢人在滿清貴族眼裡便是「家奴」。維新變法末期,滿清貴族大臣剛毅說「寧贈友邦,勿與家奴」;在簽訂《辛丑條約》時慈禧便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說法。漢族士人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開始進入權力中樞。「同光中興」時期的「中興四臣」,不管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還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都是漢人。

這些人雖是漢人,然而他們恪守著忠孝之道,朝堂中亦有滿清八旗的能臣幹將諸如恭親王奕?和軍機大臣榮祿,因此這些漢臣並不會有謀反叛逆的行為。以上這批能臣,硬是撐起了晚清最後的餘暉。

等到1911年的時候,中興名臣已經全部逝世了,按照李鴻章的說法在他死後能夠擔得起國家重任的人就只有袁世凱了。袁世凱早些年參加戊戌變法差點被慈禧砍了頭,又被光緒帝記恨了一輩子,本來仕途渺茫。後來李鴻章力保袁世凱到天津小站練兵,才逐漸有了資本。

慈禧和光緒在位期間,袁世凱就是個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的忠臣良將,不敢造次。然而這個時候慈禧和光緒早已去世(1908年),即位的是3歲不到的溥儀(宣統),攝政者是光緒帝的隆裕皇后和溥儀的生父載灃。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天津小站練兵,軍隊亦稱北洋軍,是袁世凱重要的政資本,在中國近代產生了極大影響。)

皇帝年幼,家族無人,朝中無臣,如何壓的住下面蠢蠢欲動的存有異心之臣。倘若清廷能夠拉攏袁世凱,按照傳統的話來講就是君臣一心,消滅這些等以下犯上的亂臣賊子,又有何難?「禍起蕭牆」!倘若讓慈禧和光緒再生,看到大清朝是亡於各省叛亂,而非列強的入侵和底層百姓的起義,他們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殺了袁世凱呢?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1、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2、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年。

3、唐德剛,《晚晴七十年》,嶽麓書店出版社,1999年。

4、梁啟超,《李鴻章傳》,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朝鮮人有「中華遺風」?箕子朝鮮的故事是真的么?
古人說話寫作都用文言文?錯了!連雍正帝都愛用白話批文

TAG:生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