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把知識帶回來》新書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把知識帶回來》新書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春銘)4月24日上午,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學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把知識帶回來》新書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教授邁克爾?揚、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教授肯?斯保爾斯、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謝維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等出席了會議。

邁克爾?揚是英國著名教育社會學家,是新教育社會學的創立者,他的著作《知識與控制》、《未來的課程》在中國教育研究領域尤其是教育社會學和課程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把知識帶回來》是邁克爾?揚的一部新作,由謝維和、朱旭東教授領銜的譯者團隊翻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在該書中,邁克爾?揚教授針對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批判,深入分析了知識的客觀性與建構性,對過去所倡導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修正和超越,開闢了教育及課程領域中社會實在論的新視野。

謝維和教授在致辭中回顧了與邁克爾?揚教授多年來的學術交往以及翻譯出版邁克爾?揚的三本重要著作的初衷,分析了《把知識帶回來》一書的理論價值。謝維和教授表示,此次組織團隊翻譯《把知識帶回來》一書,希望能夠引起國內教育學界同仁的關注,書中所提倡的從社會建構主義轉向社會實在論,申明了知識的社會性和客觀性,對於深化國內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界對我國教育改革中盛行的建構主義思想和知識觀的認識大有裨益。

邁克爾?揚作了題為《知識與教育社會學的未來》的報告。他指出,社會實在論和社會建構主義都關注課程中的知識,社會實在論是社會建構主義的延伸和拓展。教育機構致力於傳播知識,研究者們應該關注知識的傳播結構和流程。就學生而言,獲得知識和記住課程內容之間並不能劃等號,前者是一個更為複雜的過程,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成為知識群體的成員,與知識進行互動,成為不同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要素就是學校中「強有力的知識」。「強有力的知識」和學生帶到學校中的源於自身經驗的知識是有差異的,它能使學生產生思考那些「不可想像的」以及「還未想過的」問題的潛力。《把知識帶回來》致力於探討教育機構所傳播的知識背後的理論和基礎,如,「學校想讓所有學生學到的知識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課程知識必須要基於學科之上」。書中提倡的社會實在論,既認真對待外部世界的實在性以及作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的知識的實在性,又承認教育中的知識只是現階段的最佳知識,它總是開放的,接受挑戰和改變。他還提出知識獲得過程應該具有「民主性」,要關注課程的基礎,尤其是那些依靠資源的課程。他呼籲教師關注以知識為基礎的教學法而不是以課程為基礎的教學法。

在研討環節,與會學者結合該書的觀點,對知識的客觀性與建構性的關係、「強有力的知識」的概念、社會實在論對中國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啟示等展開了深入研討。學者們認為,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尤其是在當前建構主義思想對教育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背景下,幫助我們在辨析和吸收建構主義理論優點的同時,充分認識到知識的客觀性和社會實在論的內涵,以此來進一步擴展我們的理論視野,為深化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發布會上,教育科學出版社鄭豪傑副社長代表出版方向邁克爾?揚教授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贈送了《把知識帶回來》中文版新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偉大事業關鍵時刻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
巴蜀學子「熱辣」開唱,川大、重大、電子科大用原創歌曲唱響新時代 ∣ 青春為祖國歌唱?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