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制度落後的匈奴,卻用這些習俗贏得了草原霸主的地位

制度落後的匈奴,卻用這些習俗贏得了草原霸主的地位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師若可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全民皆兵。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一帶。

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

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里,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直到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幾次對匈奴的征討,最終「封狼居胥」。

然而匈奴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始終盤踞在中原周邊,有時還伺機在中原分一杯羹。南匈奴就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而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也建立過胡夏。

那麼,匈奴這個游牧民族為什麼會這麼厲害呢?

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戰爭是最重要的事情。

匈奴帝國的軍事體制滲透至其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匈奴單于既是匈奴帝國最高的政治統治者,同時又是最高的軍事首領。

而單于屬下的匈奴貴族官吏,沒有嚴格的文臣武將之分,多集軍政於一身。單于及以下各級官吏平時既要負責一切的軍政事物,又要組織軍隊和訓練。

在匈奴人稱雄的年代,馬鐙還沒有發明出來。

所以那時的中原騎兵,主要在戰場上作為輔助兵種,放在兩翼後方,配備弓駑,用於配合步、車兵作戰。騎兵或用作奇襲、衝鋒,或用來對付擅長騎射的戎狄,不適合陣地作戰。

然而匈奴騎兵卻是其作戰的主要戰力。他們都是騎在光背戰馬或者最多墊一塊皮墊,依靠雙腿夾緊戰馬,馳騁射箭,斬敵軍於馬下。這種騎馬技術被稱作「驏騎」,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夠掌握。

匈奴人的生活就像是軍訓,他們從小就先練習騎羊射獵,長大後開始學習騎馬射獵更大的野獸。自小的狩獵生活和不斷訓練成就了匈奴人優良的騎射技術,長途奔跑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

在沒有馬鐙的戰馬上馳騁射箭,成了他們每個人都能掌握的戰鬥能力。這在當時,即便是中原能征善戰的大將也沒幾人能做到。

不僅如此,游牧生活還能培養一個人的管理統籌和團隊配合意識,這也為匈奴人的軍事實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他們能夠快速的適應以指揮服從,協同配合為第一要務的軍事生活。

匈奴的婦女雖然一般不參戰,但也能走馬射箭。她們常在軍中負責後勤和生產。

當匈奴大軍遠征時,婦女們常驅趕牛馬隨行,源源不斷的提供後勤補給。可以說整個匈奴帝國就是一個大兵營,全民皆兵,瞬間就能完成從平時到戰時的轉換。

匈奴戰士只要參與戰鬥殺死了敵人,就獲得了參與分配戰利品的權力,而被掠奪的人還將成為他們的奴隸。

因此,當有利可圖時,匈奴人就如同餓狼見到病弱的獵物一樣,群起而攻之,對之窮追不捨,直至啃掉獵物身上的最後一口肉;而當無利可圖,或遭遇強烈抵抗時,他們就會立即四散奔逃,絲毫不覺得恥辱。

憑藉著全民皆兵和軍政合一,以及獨特的劫掠文化,匈奴人發動戰爭的成本很小,所得的收益卻很大。

他們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大漠上的蒼狼。他們所建立的匈奴帝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幅員遼闊的游牧帝國。

整個帝國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起遼東平原朝鮮邊界,西至阿爾泰山,深入中亞的鹹海,黑海一帶;向北遠至貝加爾湖,葉尼塞河流域;向南延伸至河套以南的廣大地區。

他們征服了如此廣袤的土地和眾多民族,成為當時西域諸國口中的「百蠻大國」。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人的結局是什麼?
二郎神為何「聽調不聽宣」?這事兒預言了明朝衰亡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