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建築不只能「看」!跟這些多媒體藝術家去聽江南老宅「唱歌」

建築不只能「看」!跟這些多媒體藝術家去聽江南老宅「唱歌」

江南老宅「活」了起來

你聽過老宅子歌唱嗎?

古宅庭院,不僅可觀還能聆聽;玲瓏絲竹,光影空間流轉歲月時光。近日,江南水鄉朱家角一處老宅、尚都里珠璣閣內,上演了一幕具有試驗先鋒意味多媒體音樂劇。古箏、中阮、笛子和大提琴,以評彈、童謠、小調和戲曲為特徵的江南音樂符號,融合了搖滾、弗拉門戈、電影音樂和現代戲劇等音樂元素,構建了一道獨具特色聲音景觀。一座江南老宅,因為聲音的介入而「活」了起來。

這個名為《聽園》的音樂劇場,並非一場常規意義上的演出,而是為空間度身定製的一場聲音景觀展演。演出地點珠璣閣,是一座圍合式院落,始建於清,為商賈大家之居所。兩層老宅總面積約1000㎡,呈回字形結構二層樓圍合式的建築設計,可以令聽眾從中庭體會24.2聲道沉浸式聲響系統對的細節。老宅里的窗格、矮几、屏風、扇面、月相裝置以及懸掛的燈籠等物件,成為投影的介質,滲透著藝術家對江南文化意象的敬意。

古箏和大提琴在一起,沒有任何牽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表示,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相當於一個音樂的空腔,能充分發揮不同樂器在其中的表現。他認為在這場演出中,現場的觀眾也是音樂的組成部分,他們會烘托一種氣氛:「我覺得這樣的演出帶有一種實驗意義,跟穿著正裝來看歌劇不同,它其實讓公眾也參與到音樂當中了。」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則認為,受西方的影響,我們一直強調把建築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實際上建築是以人為本的,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氣氛,這就要關注其他的感知,包括觸覺、味覺和嗅覺。把音樂和空間結合在一起,我覺得是對現代過於強調視覺藝術的一個批判。」他特別讚揚這個劇場把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結合起來:「古箏和大提琴在一起沒有任何牽強,好像是無縫對接,聲音景觀跟視覺景觀的融合,才是真正的建築藝術。」

在空間中,尋找聲音表達

在空間中尋找聲音的表達可能,這個概念來源於德國著名聲音藝術家、理論家、柏林藝術大學電子音樂實驗室榮譽教授Martin Supper教授提倡的理念——room as an instrument」。《聽園》的項目負責人、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副教授戴維一表示,自己受此啟迪,希望音樂劇場可以吸引觀眾用聆聽的姿態走進空間,聽空間「歌唱」:「空間歌唱的,是它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的內涵,這種對空間承載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知,我們用藝術化的手法去潤色與放大。」」

國外的聲音景觀作品,多數以展覽的形式來呈現,也有一些發生在公共空間中。其本意是借公共空間的場所,來展示聲音處理的理念,本質上仍是展覽。這類例子歷史上最著名的,要數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的飛利浦館(Philips-Pavillon)。當時學習建築出身的希臘先鋒派作曲家Xenakis為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創設大型聲音空間展館——飛利浦館,法國著名先鋒派作曲家Varese為該館譜寫著名的《電子音詩》。當時的遊客走進了展館便是走進了音樂,歷史是這樣記載的:「當人們從這一建築物走過時,他們一面通過400多個揚聲器聽著音樂,一面觀看放映出來的一系列圖像──有些是照片,有些是油畫,還有列印或手寫的原稿。本來毫無意圖使圖像與音樂同步,結果除了偶然的巧合外,人們所獲得的大部分印象在視覺與聽覺之間都是不協調的。6個月中,每天約有一萬五六千參觀者來到展館,他們對自己看到的圖像和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反應:驚駭、憤怒、不知所措、畏懼、感興趣、狂熱。」布魯塞爾世博會飛利浦館由此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詩意的視聽體驗

有別於國外盛行的聲音藝術和聲音景觀,《聽園》創作團隊運用音樂劇場的形式,演繹朱家角朱璣閣老宅中的各種聲音狀態,引起聽者對空間承載的歷史、文化、回憶的藝術聯想,從而獲得詩意的視聽體驗,強化空間中聲音景觀的可感性。《聽園》中所有的聲音,都是空間中不可見的聲音形態和聲音傳播路徑的一種可見的、可聽的藝術描寫,都是獨屬於這個空間的聲音。

珠璣閣毗朱家角水鄉的放生橋,鬧中取靜,正是「聆聽」的好地方。通過對空間結構、聲學特徵、聽覺傳承、視覺意象等方面的分析,創作團隊希望賦予不同空間獨特的藝術魅力,強調公共空間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吸引人們走進這些被藝術活化的公共文化空間。

據悉,《聽園》是在2018(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和2017年上海文化發展基金的聯合推動下,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音樂傳媒專業打造的一種集音樂、音響、視覺媒體設計和建築空間多重元素的聲音景觀空間作品。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林在勇表示,由《聽園》的展演嘗試,可以探索出一條將高校的深度研究轉化成符合社會應用需求、服務於城市風貌設計與公共空間建設的新路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首批斯里蘭卡中國旅客今晨抵滬
30年來,她用相機鏡頭與經典建築對話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