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嬴政挖錯了龍脈,才丟掉大秦國的萬里江山

嬴政挖錯了龍脈,才丟掉大秦國的萬里江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八荒,面南背北、稱孤道寡,成為大秦帝國的開國皇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的皇帝。

每一個王朝就有一條「龍脈」,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大禹的龍脈在今天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咸陽。

擁有了萬里江山後的秦始皇常有一種莫名的不安全感,他怕有人會搶走他的錦繡江山。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秦始皇要就將天下有「龍脈」的地方都挖斷了。

有術士向秦始皇進言,擁有龍脈、王氣的地方就是雲陽。雲陽,原來叫做丹陽,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楚國的屬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國江南地帶,設置會稽郡,管轄今江蘇東南部和浙江東部,丹陽被改為雲陽縣。當年秦始皇帶領群臣東巡,路過丹陽境界時,隨從史官占卜稱,雲陽有「王氣」。秦始皇怕丹陽出皇帝奪他的江山,所以立即下旨破丹陽的「風水」,其中一個「舉措」,就是將帶有「王氣」的「雲陽」縣名改為「曲阿」縣。

當然,僅僅是改變一下地名還不足以破壞丹陽的王氣。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修建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向東南兩個方向延伸:一條向東直通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當時的丹陽已由秦始皇改名曲阿縣,地處吳楚地區,馳道正從這裡經過。據說,秦始皇之所以要求馳道從這裡經過,就是聽信了術士的話,用馳道來破壞丹陽的龍脈和王氣。

馳道的規模宏大,《漢書·賈山傳》中記載說:「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這就是說,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馳道是按照一定規格修築的,路基築得又高又牢固,寬度為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通向四方邊區、統一了車軌的馳道,當然對於促進當時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但是秦始皇修這一段馳道的主要目的還不在於此。因為其他地方的馳道基本上都較直達,而據文獻記載,向南的「會稽馳道」經過丹陽時卻彎彎曲曲,這是為什麼?原來秦始皇在修丹陽馳道時特地「截直道使曲」(《吳錄》),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彎道,目的還是同改「雲陽」縣為「曲阿」縣一樣,是在斬「龍脈」、破「王氣」。

可是,秦始皇的運氣似乎並不怎麼好,在以後的歲月中,秦朝不但享國時間極短,而且丹陽在後世還出了皇帝。秦始皇死後430年(公元222年),丹陽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原籍浙江富陽,後祖輩移居曲阿(今丹陽司徒鎮),祖父孫鍾在丹陽司徒以種瓜為生,死後葬於司徒白鶴山,其父孫堅死後葬于丹陽司徒吳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陽又出了兩代開國皇帝。一位是蕭道成,字紹伯,小名斗將,是南朝齊高帝,丹陽訪仙蕭家巷人,享年56歲,死後葬于丹陽胡橋獅子灣「泰和陵」。另一位是蕭衍,史稱梁武帝,也是丹陽訪仙鎮蕭家巷人,公元549年去世,享年85歲,葬于丹陽荊林三村巷「修陵」。

由此看來,秦始皇挖丹陽龍脈時,或許是出了什麼差錯,要不然,後世怎麼還會出現皇帝呢?

另外,秦始皇還在劉邦的故鄉沛縣挖龍脈。在古沛八景中還有一處幽靜的去處,那就是「琉璃井」。古沛八景詩云:「琉璃清泉猶挹注。」琉璃即指琉璃井,百姓也稱它為八寶琉璃井,傳說是秦始皇所鑿。《史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東遊,為壓天子氣,鑿井浚溝,以斷王脈。」對此,歷代詩人都有吟詠。清代呂俶《琉璃井》詩曰:

銀床剝落依層台,曾是秦皇舊鑿來。

泗上一泉初見水,咸陽三月已成灰。

可是,這次秦始皇挖龍脈、破壞王氣的做法彷彿又沒有成功,不然,此地怎麼會出了建立漢朝四百年基業的漢高祖劉邦呢?

當然,關於秦始皇挖錯龍脈,而致使錦繡江山葬送的說法多是坊間傳聞,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秦始皇(包括二世胡亥)丟掉江山主要在於暴政等原因,而非虛無縹緲、玄之又玄的「龍脈」、「王氣」之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古代戰爭武將都是單挑嗎?
甲午戰後屈辱談判,日本與歐美列強紛來打劫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