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紅小鬼當師政委,全師平均18歲!走出2位開國上將
作者:槍騎兵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新中國成立後,拍攝過《紅孩子》《閃閃紅星》等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優秀兒童電影,影響了幾代兒童。
這些電影大多是有真實的歷史作為依據和背景。在革命戰爭年代,我軍的的確確存在過一支由青少年組成的部隊,其英勇善戰精神毫不亞於成年人。而且從這支「紅小鬼」組成的部隊中,走出了一大批開國將軍。這支部隊,這就是叱吒風雲的「少共國際師」,簡稱「少共師」。
中國自古就有不少「孩兒軍」,為什麼這支部隊要加「國際」二字呢?原來「少共師」這種軍事組織形式,是一個泊來物。
它誕生於第三國際領導的一種聯合組織,1919年第一支「少共師」在德國柏林成立,後來在世界上56個國家建立了支部。我們的「少共師」是一個支部,相當internal!
在世界上其他地區,少共師只是一種類似西方「童子軍」的一種青少年軍事化教育組織,並不參加殘酷的戰爭。可在中國不同,「少共師」誕生於戰火紛飛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
1932年,蔣軍第四次「圍剿」紅軍失敗後,立刻準備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在關係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擴充紅軍力量,紅軍不得不將原來負責游擊、後勤、通信的少年組織改編為戰鬥部隊,組建起了「少共師」。
1933年8月5日,紅一方面軍「少共師」在江西寧都成立,共有近5000名少年先鋒隊隊員,手持大刀長矛和土槍,唱著《出征歌》,成為光榮的紅軍戰士。
「少共師」是標準的「紅小鬼」部隊,全師最多時達到8000人,平均年齡不足18歲。除了一些幹部是20出頭的年輕人,戰士們基本上是十四五歲的「紅孩兒」。不少人甚至還沒有步槍高,「少共師」的政委肖華,也只是一個17歲的「孩子王」。
年齡雖然小,但不要以為這支部隊是孩子們玩「過家家」的,他們打起仗來連大人都膽怵。畢竟,他們還帶著孩子們特有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愛闖愛冒險的天性。戰爭,在很多孩子們看來,不過是特別刺激、特別好玩的遊戲罷了。所以這些孩子打起仗來,那種生龍活虎的精神、百倍的勁頭,是不少成年人也沒有的。
「少共師」的孩子們在戰場上,總是主動請領任務,生怕上級不給他們任務。接到任務,則積極踴躍、衝鋒陷陣。他們手中的武器裝備很差,許多人連步槍都沒有,只有大刀長矛。而有槍的戰士,子彈也非常有限,而且還是蘇區兵工廠用舊彈殼重新加工的「二手子彈」,火力不足精度差,很快就打光了。
沒了子彈,紅小鬼端著刺刀長矛繼續衝鋒,和敵人展開「刺刀見紅」的肉搏戰。小孩子打大人,身高體力不行,紅小鬼兩個打一個甚至一群打一個,在蘇區保衛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不得不實施戰略轉移。「少共師」的紅小鬼們擔負起了與他們不太相符的重任,與紅一師、紅二師一起掩護軍委縱隊轉移。1934年11月,紅軍長征最慘烈的湘江戰役打響,「少共師」掩護部隊過湘江,不幸落入敵軍包圍圈。經過紅一軍團的拚命營救,才突破敵人包圍過江。湘江戰役後,8萬紅軍只剩3萬,少共師也銳減到2700人。在長征途中,紅軍進行改編,「少共師」被編入紅一師、紅二師,這支特殊的少年部隊建制撤銷。
陳光,「少共師」師長。1938年接替受傷的林總,任八路軍115師代師長
蕭華,「少共師」政委,1938年任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年僅22歲,被稱為「娃娃司令」
儘管此後「少共師」在編製上不復存在,但這支特殊的部隊猶如一所「大學堂」,幾年來培養鍛煉了一大批優秀指戰員和戰鬥骨幹。他們在之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屢獲功勛,許多人成為開國將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陳光、獨臂將軍彭紹輝、「娃娃司令」蕭華,後兩位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戰鬥民族暴力美學!研製406毫米原子彈巨炮,一炮能滅一個團
※仿造蘇聯的小小魚雷艇,平定沿海十年刀光劍影!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