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實的孔子:生活講究,性格磊落,很會養生,還善於自嘲

真實的孔子:生活講究,性格磊落,很會養生,還善於自嘲

文:吳笑山(讀史專欄作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就是端坐孔廟裡,不苟言笑,古板無趣,甚至有點酸腐氣息,類似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的樣子。

真實的孔子的形象是怎麼樣的呢?

他發現自己有錯誤,認錯痛快,性格磊落,讓人看了心生喜歡;

他痴迷音樂,有點呆萌;堪比當今狂熱粉絲;

他生活講究,有點小資;健康長壽,遠超同時代人;

有的時候,處境尷尬,但他勇於自嘲,贏得真心敬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教師中的老司機,他的教學方法有點特別。對待不爭氣的學生,他老人家毫不客氣,嚴厲批評;但是,即使是被他嚴厲批評過的學生,也都對他毫無怨言,並且終生追隨。

這樣的孔子,可能顛覆了你心目中那個窮酸、木訥、死板的教書匠的形象吧?

今天就以這篇短文,依據公認的史料,來從幾個小的側面描述一個大家可能不太注意的孔子。

敢於認錯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好意思,這話錯了,因為孔子就被稱為古今第一聖賢。但是,有意思的是,孔子的確也會出錯,而且,是當場被自己的學生們發現並指出來的。

孔子遇到自己出錯的時候,會怎麼應對呢?他不僅沒有遮遮掩掩,東拉西扯,反而直截了當地承認錯誤。

一次,孔子應其學生子游之邀,到子游任職的魯國小地方——武城一游。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說的是,發現當地老百姓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笑著說:殺雞何必要用殺牛的刀呢?治理這樣一個小地方,用不著施行禮樂教育。

想不到子游當即反駁:我聽老師您說過:「君子學了禮樂就會關心愛護他人,老百姓學了禮樂,就會容易遵從並接受君子的領導。」

孔子聽了,當即在一眾學生面前認錯,說道:「同學們,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

與某些領導者認錯時的拖泥帶水相比,孔子他老人家簡直是乾脆利索的一個爽快大叔啊!

勇於自嘲

處境尷尬時,孔子還能經得起調侃,勇於自嘲。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一次和學生走散的時候,子路發瘋的到處找老師,打聽老師的蹤跡,一個當地人說,城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帝,脖子像遠古的首席大法官,肩膀像鄭國的著名宰相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大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採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狗。

這是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們走失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鄭國人對孔子的評論。

試想當今,哪一個大學教授、校長聽到這樣的比喻,不會拍案而起,勃然大怒?

但是,你知道孔子的反應嗎?

孔子欣然笑道:說我外表和聖人相像倒是不敢當,說我像喪家之犬,倒是真有點像。真是像啊!真是像啊!

痴迷音樂

孔子他老人家,曾經三個月都嘗不出肉的鮮美滋味了!為什麼?買不起?買不到?不想吃?都不是。

原來呀,孔子聽了當時最著名的音樂家的演奏的《韶》後,激動地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動聽的旋律在腦海里不停地盤旋,就像美國的黑鷹直升機一樣,轟鳴、轟鳴,搞得老人家學習了三個月都沉浸在音樂之中,忘掉了肉的味道。

另外我們知道,三是指的是多的意思,也就是說,孔子可能超過三個月不知肉味。

這與當今一些歌迷狂追小鮮肉、大歌星不相上下,甚至還要厲害啊!你說孔子是不是有點呆萌?

此外,日常中的孔子也可能是經常伴隨著音樂的,有的時候,他老人家聽到別人唱歌很好聽,就要求對方再唱一遍,自己跟隨學習伴唱,顯得非常可愛。

即使在極端的情況下,孔子也離不開音樂。比如,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在陳國被圍,斷糧七日的時候,他的學生們都餓的前心貼後背的時候,孔子卻照樣領著大家天天彈琴唱歌,要知道,孔子可是和學生們一起挨餓的啊,他老人家可沒有開小灶、搞特殊啊!

只有一種情況下,孔子不唱歌,可能也不彈琴,就是親朋好友去世的時候,「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那我們是否反過來想一想,是不是就可以說不哭的時候,他老人家就是天天唱歌彈琴呢?

這和我們大家心目中那些呆板、迂腐的酸秀才大相徑庭吧?

有點小資

孔子是一個穿衣非常講究的人,他認為服裝不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在夏天的時候,孔子穿粗葛布或者細葛布的單衣,輕鬆涼快。但是,裡面必定有一件打底衫,否則,就漏點了,顯得不夠體面。

在冬天穿皮衣,孔子在皮衣外邊套有一件罩衣,如果是黑色羊皮大衣,外表的罩衣就用黑色的,白色麑皮大衣,罩衣就用白色的,黃色的狐狸皮大衣,罩衣就用黃色的,不管怎樣,顏色搭配協調。

孔子還有個「二愛十不吃」的飲食習慣。

二愛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很多朋友以為這裡所說的是好和吃的講究。其實啊,不是說吃的好,而是要吃的精細,必須把「食」穀殼去乾淨,舂(cho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者乳體內去皮殼或搗碎)的精,利於腸胃吸收。

十不吃是:

食物放的時間長而變味了,不吃;

食物沒煮熟,不吃;

食物不和時令,不吃;

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

食物臭惡了,不吃;

肉割得不正,不吃;

吃肉不能超過吃穀物;

各類食物要搭配不同的醬料,沒有合適的醬料,不吃;

美團外賣的酒肉,不放心,不吃(趁機黑一下美團哈);

吃飯的時候,始終配有姜,但是也不多吃。

此外,喝酒不嚴格限量,但是不會喝的稀里糊塗。

孔子活到73歲,可謂高壽。這應該和他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有關。要知道,春秋時代的人,平均年齡也就是三四十歲,他幾乎活到了別人兩倍的年齡。

因材施教

作為一個號稱是中國最早、最著名的老教師,孔子的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這是不是有些保留呢?或者說,是對學生們留一手呢?

那我們看看他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唯一的兒子是怎麼樣教育的吧: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能正確的說話)?」「是。」退而學詩。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怎麼能在社會立足)」「是。」退而學禮。

據孔子這個唯一的兒子回憶,他的父親一輩子也就教了他這麼兩句。

對待不爭氣的學生子弟,孔子可不會給他們好臉色了。

比如:孔子的學生冉求擔任魯國權臣季孫氏的總管,協助季孫氏搜刮民財。孔子在多次委婉勸說、暗示無效了,爆發了,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意思是,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這些小夥子們可以敲鑼打鼓去攻擊他!

還有一次,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不學習,之前宰予曾多次向孔子表白過,痛改前非,卻老毛病再犯,孔子大發雷霆,痛斥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意思是,腐朽的木頭不可以雕刻,垃圾壘的牆沒辦法刷。把宰予罵作是垃圾和腐木!

嚴厲而又特別的老教師孔子的教學成果怎麼樣呢?

小的時候,我那出生於清朝末年,裹著小腳,大字不識幾個的奶奶,曾經念念有詞跟我念叨過:「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意思是孔子一生教授過的學生大約有三千人左右,其中非常賢明出眾的有72人。

要知道,春秋的時候,全中國的人口也不過兩千萬左右,大致和當今河南省人口的五分之一差不多。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說:孔子的教學規模,相當於又辦清華又辦北大。可以說,孔子的教學事業,成績特別突出!

以上給你介紹的孔子,是否和你過往感覺的孔子是不是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順便說一句,今年是孔子的2570歲誕辰,讓我們有空的時候翻一翻和孔子有關的書籍,緬懷一下這個挺有意思的老教師吧!說不定會對你我的人生有一點點幫助。

.End.

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順治皇帝為何一而再地要出家為僧?
聊聊歷史上那位憑白蛇走紅的皇帝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