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看懂一尊佛像

看懂一尊佛像

前言

我的專業是建築歷史和理論,我本人也是一個佛教學習者。我們知道,中國留下的古建築大多是佛教建築,有很多前輩學者對此做過研究。不少人研究佛教建築的建築,但很少有人研究佛教建築的佛教。

作為建築歷史研究者,我發現,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佛教,就無法深入地了解中國佛教建築,也便無法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建築。所以,研究佛教至關重要。

中國古代的佛教建築是為了佛像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建築因像而設。至於佛像,是為了表達佛法而存在的。

我並不是佛教造像領域的專家,但是學術研究要求我具備佛教造像的知識。今天,我想分享一些通用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應用在造像中,也應用在建築中,不光對中國的佛教建築有效,對日本的佛教建築、佛教造像也是有效的。

首先,我想介紹一下佛教的時空觀,也就是宇宙觀,主要包括三方面:佛教的空間觀、佛教的時間觀和佛教的數量觀。

我們知道,任何哲學、宗教或者「主義」都建立在對世界的認識上,藝術欣賞也不例外。從本質上講,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對世界終極認識的局部表達。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欣賞佛教藝術時都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對佛教藝術有更深刻的了解。

佛教的空間觀

在談佛教的時空觀之前,先說說「世界」這個詞。我們都知道它,但可能不了解它是從佛教中來的。「世」指時間,「界」指空間,這兩個字疊加,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中國以前有一個類似的詞叫「宇宙」。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宇」是上下四維,「宙」是古往今來。

佛教就把宇宙稱作世界,在《楞嚴經》里也說過這個概念。

北京大覺寺的佛像

這幅圖是北京大覺寺的佛像,過去叫「橫三世佛」。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剛才已經介紹過,「世」指時間,「界」指空間,因此只能叫三方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東邊的藥師佛和西邊的阿彌陀佛。它們代表中間、東邊和西邊這三個方位。

由這三位佛,可以看看佛教是怎麼認識我們這個世界的空間的。

四大部洲圖

佛教認為,一個世界主要由中間的須彌山和四周的四大部洲組成。

看過《西遊記》的人可能對四大部洲有印象,孫悟空的家鄉就是東勝神洲,即東邊的一個大部洲。

按照佛教的說法,我們所有人生活的世界在南贍部洲。另外,北方有北俱蘆洲,西面有西牛賀洲。這就是東、南、西、北方向的四大部洲。

中間的須彌山還被七重海水環繞。七重金山,加上外面的鐵圍山,共有八重大山。再加上中間的四大部洲,以及下面托著這個世界的風輪、水輪等,共同構成的空間就是一個「世界」。

在佛教的概念里,這樣一千個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又組成一個「大千世界」。

我們經常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其中的「大千世界」就用到了佛教的觀念。「大千世界」又被稱作「三千大千世界」,這不是指三千個大千世界,而是指這個大千世界的層次包括三個「千」,即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其實,我們並沒有見過大千世界,只見過自己身處的這一個世界。這就是大千世界的概念。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意思是堪忍,指可以忍受。這個大千世界又叫「一佛世界」,就是說,在這三千大千世界中,同一時期僅出現一個佛。

那麼,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極樂凈土又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這個世界西方、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遠的地方。

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隔著十萬億個佛世界,每個佛世界都是一個大千世界。

同樣,琉璃世界、琉璃凈土就是上面三方佛圖中藥師佛所在的凈土,位於十殑沙佛土之外的東方。「殑」是音譯詞,指恆河,就是恆河沙。有十條恆河的沙子那麼多佛土之外的東方,便是琉璃凈土。

這幅「四大部洲圖」就是這個世界的布置圖,可以看到中間的須彌山。須彌山的山頂有一座天宮,它周圍畫的一些小圓圈就表示圍繞著須彌山的七重金山與七重海水。外面有大鹹水海,大鹹水海里是四大部洲,如圖所示,它們形狀各不相同。四大部洲旁邊有自己的中洲,每個洲有兩個,中洲旁邊還有小洲。

世界的最外面是大鐵圍山。《紅樓夢》里寫到秦可卿去世以後,她的公公要給她找一塊上好的棺材板,這棺材板是在哪兒找到的?就在大鐵圍山上,是一種叫作「檣木」的木頭。

《紅樓夢》里有很深的佛教思想,大鐵圍山也是一個佛教的概念。

佛教的世界

剛才看了這個世界的平面圖,再看一下它的立面圖。

圖中這座兩頭大、中間細的是須彌山,七重金山與七重海水圍繞著它。由於圖片要表達的內容太多,香水海被簡化了。外面有大鹹水海,海中是四大部洲,最外面是鐵圍山。

那麼,下面有什麼托著這個世界呢?先是地輪,然後是金輪、水輪、風輪,最下方是空虛,把這個世界支撐在虛空當中。

如果順著須彌山往上看,它的半中腰叫作「四天王天」,我們比較熟悉的四大天王等處於這一層天。還可以看到四天王天兩邊有太陽和月亮,那麼日光天子和月光天子(即日月)都在須彌山山腰的高度運行。須彌山比日月還高。

須彌山的山頂有忉利天,忉利天上有天宮,居住著天界的天主帝釋天。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呈水平分布,東、南、西、北每個方向上有八天,再加上中間的一天,總共三十三天。

「天」這個概念在佛教里指天上的天人,不是我們慣常理解的天空。「三十三天」形容生活在這一層的天人非常多,同時也可以指這一層的天空。

忉利天之上叫夜摩天,這些一層層的天遞進上升。夜摩天的天人壽命兩千歲,看似沒什麼了不起,其實不然。先從四天王天來說,他們的壽命是五百歲,可他們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個月。我算了一下,自從有人類文明以來,四大天王還沒有換過屆,所以壽命很長。

夜摩天天人的壽命是兩千歲,他們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年。天層級越高,天人的壽命越長,一天對應的人間時長也相應增加。有句話叫「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可以看出天人的時間觀念和我們現在的時間觀念是不一樣的。

值得一提是,往上還有兜率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凡是到我們這個世界做佛的候補的佛(包括成佛之前的釋迦牟尼)都會先到兜率天宮,然後才降臨人間。

上文圖中從四天王天開始,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共有六天,叫欲界六天。欲界六天上面還有十八層天,叫色界十八天。再往上,叫無色界天。

欲界指這個世界的天人還有慾望,還有飲食、男女,還會生氣。他們身穿的天衣沒有縫,但有重量。四天王天的天衣是幾兩重,已經很輕了。越往上,天衣就越輕。到了色界天,天人只有形象,已經超脫了慾望,也沒有飲食男女這些事情了。至於無色界,更是連形象都沒有了。

這就是佛教空間觀中對一層一層天的概念。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人內在的修行境界對外在世界的一種投射。

華藏世界圖

這幅是整個華藏世界的立面圖。圖片中間有一朵大蓮花,它所包含的就是華藏世界。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在哪裡呢?

蓮花上方的第一層有一個恆河沙的佛世界。第二層有兩個恆河沙的佛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在第十三層有十三個恆河沙的佛世界當中,圖中寫著佛名毗盧遮那。整個華藏世界有二十層佛世界,數目層層遞增。

今天北京北海公園楠木殿里掛著一塊匾,上書「華藏恆春」——華藏世界永恆的春天。華藏世界就指這樣一個更大的世界。

那麼,華藏世界是不是最大的呢?

並不是,它的外面還有更多世界。

世界安立圖

這幅是世界安立圖,華藏世界在這個世界的中間,周圍還有很多類似的世界,佛教中都有對應的名稱,它們的數目呈指數級遞增。

比起剛才已經介紹過的三方佛,最全的應該是五方佛,下面是幾個和方位有關的佛造像的例子。

大同華嚴寺五方佛

五方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和中央。中央的佛一般是毗盧遮那如來,也叫大日如來。這幅圖中是大同華嚴寺的五方佛。

北京法源寺也有五方佛,在下面的圖中,可以看到四方佛面朝四個方向,最頂上是代表中央的毗盧遮那如來。下面的佛座叫「千葉蓮台」,一般情況下只有毗盧遮那如來才能坐,其他佛是不可以的。因為毗盧遮那如來是整個華藏世界的佛,千葉蓮台就代表著剛才我們介紹過的華藏世界。

法源寺毗盧殿的五方佛

經常去雍和宮的朋友會看到雍和宮前有一尊銅雕須彌山,還可以看到七重金山、七重海水,以及山頂的忉利天宮。

這就是佛教時空觀在佛教造像和建築上的體現。

雍和宮的須彌山

下面這張圖是西藏的桑耶寺,它基本可以視為一座壇城,烏策大殿象徵著須彌山,兩邊有日殿和月殿,還有四大部洲殿。

桑耶寺平面圖

佛教的時間觀

在佛教中,「小時」指小的時間。佛教認為最短的時間是「剎那」,意思是一念,一個念頭就叫一剎那。「彈指一揮間」里的「彈指」也體現了佛教的時間觀,類似的詞還有「須臾」。六十剎那就是一個彈指,四百彈指等於一個須臾,三十須臾相當於一天一夜。

「在劫難逃」里的「劫」是佛教中的「大時」,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就是一劫。所謂修仙渡劫,就指渡過這個世界毀壞的時候。

佛教里講的「一劫」指一個小劫,二十小劫算作一個中劫,八十個中劫就是一個大劫。我們所處的這個劫叫「賢劫」,其中有一千個佛。賢劫之前的一劫叫「莊嚴劫」,之後的一劫叫「星宿劫」。

佛教中常說的一句話是「無始劫來」,認為時間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一開始就是如此。劫代表世界被毀滅,可能毀於風災、火災、水災等。

佛教的劫

這是佛教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劫佛出世安排的時間表。

一個大劫分為「成、住、壞、空」,只有在住劫佛才會出世。住劫又分為二十個小劫。即便在住劫,也不是每一劫都有佛出世。

圖中顯示,第九劫的時候有四佛出世,從第一個俱留孫佛一直到第四個釋迦牟尼佛。我們很熟悉的彌勒佛要到第十劫才出世。

這張時間表告訴我們,在賢劫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彌勒佛是第五位佛。釋加牟尼在經典里也給我們講過上一劫莊嚴劫的最後三位佛。這最後三佛和本劫最初四佛(前三佛加釋加牟尼)合稱過去七佛。

石窟里七佛較為常見,遼寧義縣奉國寺也供奉著過去七佛。

義縣奉國寺的過去七佛

佛教的時間觀認為,滅度以後有正法一千年,還有像法一千年。正法一千年包括解脫堅固五百年和禪定堅固五百年。

就是說,在前五百年還有人尚能堅定地得到解脫,後五百年還可以得到非常正宗的禪定。到了像法的時候,這些就不可能達到了。像法一千年包括多聞堅固五百年和塔寺堅固五百年,前者指能聽到正確的佛法,後者指能夠建設如法的寺廟。到末法一萬年就不用說了。

閱讀這份時間表,我們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呢?

學術界公認的釋迦牟尼佛入滅時間是公元前543年,對照可見,塔寺堅固五百年是公元957年到1457年,相當於五代到明代。反觀建築,這段時間的塔寺是留存至今最多的。

這裡再補充一下三世佛的概念。最左邊的是過去佛,中間是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右邊是未來佛——彌勒佛。一般把過去佛稱為迦葉佛或燃燈佛,代表過去成佛的諸佛。雙手結定印表示過去佛已經入滅。

佛教的數量觀

新津觀音寺的三身佛

說起佛教的數量觀,可以從三身佛開始。三身佛中間是大日如來,也叫毗盧遮那如來,他與其他佛像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頭戴寶冠。

另外,從他結的毗盧印也可以識別。他右邊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

佛教認為,我們這個世界上雖然有無窮無盡的佛,比如東方佛、西方佛、過去佛、現在佛,但所有都是同一佛。

那麼,這一個佛是誰呢?就是毗盧遮那如來,它是法身佛。

「一切佛即是一佛」,這個概念最重要。從造像看,就是同一堂造像里所有佛的衣服、手印等可以不同,但相貌應該一模一樣。如果說在同一堂的佛像里容貌各個不同,這就不是如法,違背了最初佛教造像的表法含義。

日本的圓空佛

日本飛鳥時期的造像

鄴城博物館的造像

關於日本佛像,可以先看上面兩幅圖。

第一幅中是日本飛鳥時期的佛造像,飛鳥時期相當於中國唐代。它明顯受到我國南北朝時期造像的影響。

第二幅圖中的這尊佛像攝於河北邯鄲的鄴城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收藏的佛像大約是北齊、北周的。對比這兩尊佛像,可以發現衣裙的皺褶部分非常接近。鄴城博物館這樣的佛像在中國相當常見。

南北朝有一段時間,造像時對佛像的裙擺、衣褶等表現細膩,被稱為「懸裳坐」。兩相對比,可以看出日本飛鳥時代佛教造像受到了我國南北朝晚期的影響,這樣的風格最早是通過朝鮮半島傳過去的。

如果熟悉日本的歷史劇,就知道在歷史上日本對於朝鮮傳來的東西非常敬仰,覺得特別好。

為什麼呢?因為受到中國的影響,朝鮮的物質文化水平比較高。但從唐代開始,尤其到宋、明時期,日本和中國交流增加,受到的影響更為直接。

日本佛造像

通過這幅圖中的日本佛像,可以看到很多唐代佛像,甚至一些朝鮮佛像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日本特別善於保存過去的文物和工藝,對於外來文化的吸收和留存都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那麼,他們有沒有發展出一些獨具特色的東西呢?

當然有,其中一例就是圓空佛。

「圓空佛」這個名字來自僧人圓空,他生活在十七世紀。他雕刻了一批特點鮮明的佛像,外觀與前面那些深受中國影響的佛像有很大差別,甚至有人認為這些佛像還沒有雕刻完成。

我們先欣賞圓空佛,再來講一講它為什麼會雕刻成這樣。

圓空佛

圓空一生據說雕刻了約十二萬尊佛像,保存至今的有五千尊左右。

一個人一生很難雕出這麼多佛像,可見他雕刻佛像的速度非常快,甚至一天就得雕幾尊,圓空佛刀法粗糲的風格和當初對數量的追求有關。

然而,圓空雕刻藝術所達到的境界並沒有因為數量極大而降低。木材反而因此散發出獨特的材質美。

日本為什麼會產生圓空佛?

需要先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提起日本茶道,有一個著名人物叫千利休,也叫千宗易。他生活的時代比僧人圓空早半個世紀,相當於明朝晚期。

現在日本茶道中的「三千家」,並不是說數量有三千家那麼多,而是有三個「千家」,即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之所以叫「千家」,就是千利休傳下來的。

千利休提出了侘寂之美,簡言之,就是外表看起來粗糙,但內在很完美。「侘寂」是日本美學中的重要概念,源自佛法中對無常觀念的理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什麼會與佛法相關?因為千利休就是僧人。

千利休生活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即將結束時,他先後效命於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日本電影《尋找千利休》講的就是他的故事。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時織田信長購買各種寶貝,比較誰帶來的寶貝更好。輪到千利休時,他拿出一個淺淺的漆盤,在漆盤裡倒上水。眾人欣賞不了,紛紛嘲笑他。織田信長發現盤中的水映照著天上的月亮,理解了千利休的用意,就把黃金賞賜給他。

《尋找千利休》的劇照

這就是電影的劇照。漆盤裡有海浪、飛鳥,唯獨缺少一輪明月。盛上水後,正好映出空中的月亮。

由此可見,在千利休心目中,事物本身是最美的。

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室

之後,豐臣秀吉統治日本。他建了一間黃金茶室,裡面所有器皿都是黃金做的。正是他導致了千利休的死亡。

關於千利休之死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豐臣秀吉想得到他最好的茶碗,但千利休就是不給,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尋找千利休》的劇照

豐臣秀吉與千利休的衝突在於美學觀念的分歧。

千利休最喜歡的茶碗是什麼樣子的呢?從這幅劇照可以看到。它與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具形成鮮明對比。

至今我們都受到千利休的影響,更喜歡經過柴燒、自然形成光澤的茶具。他創造的這個流派叫「樂燒」,燒制的茶具釉色自然,風格質樸,帶著手工氣息,持握時特別貼合手掌,符合千利休的茶人審美。

雖然千利休被豐臣秀吉賜死,但最後的勝利依然屬於他,因為大家還是贊同他所倡導的日本茶道美學,比如和、敬、清、寂。

再來看圓空對佛像的表現。雖然刻在木材上的刀痕寥寥幾下,但他對木材材質的表現非常到位。

千利休曾特意在自己的茶室里留下一棵自然形態的樹作為柱子,而沒有對其加工。圓空佛與之類似,雕刻時借木材的勢,不追求中規中矩的造型。

圓空佛三尊像

圓空佛

圓空佛側面

這尊圓空佛從正面看形象完整,從側面看佛的後半身沒有了。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這塊木料可以完整地雕出佛像的正面,但木料的後半截有所殘缺,無法雕出背面,遂維持原狀。這是圓空特別坦誠、特別誠實的一面,體現出他對材料的忠實。

圓空佛青面金剛

再看這尊青面金剛,衣服的處理非常有特色,衣紋極為簡單,兩邊用鋸齒形表現衣袂飄飄的感覺。

日本飛鳥時代觀音造像

這樣的衣服雕刻風格有沒有源頭呢?請看這尊日本飛鳥時代的佛像,衣裳周圍飄出好多「鋸齒」,表現出飄飛的動感。

圓空在造像時也採用了類似的手法,但簡約很多。到了後來,他的佛像甚至可能類似一根柱子或者一條桌腿,發生了極大的變形和簡化。

在圓空所處時代的後五十年,日本文學理論家本居宣長提出了「物哀」的概念,這也是對日本美學特點的重要總結。「物哀」指由外在的簡單事物引起內心的豐富感受。

圓空佛恰恰是侘寂之美和物哀之情的典型表達,但直到「二戰」以後才在日本國內引起重視。它不像傳統佛像那麼精緻,一開始沒有得到太多關注。之後著名民藝倡導者柳宗悅發現了圓空佛的特殊之處,引發熱潮。

通過調查,目前還有五千尊左右大小不一的圓空佛留存。雖說比起「十二萬」,「五千」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但實際上對於個人而言,「五千」已經相當龐大。

圓空佛十一面觀音

本文作者:耿威

天津大學博士,佛教建築專家

個人訂閱號:佛教建築(ID:FoArch)

本文整理自耿威在行李講堂的演講,騰訊佛學經授權轉載。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金剛經》的八大真理,頓悟世間真相!
弘一大師親手抄寫16條處世良方,保你終身受用!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