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經過寒潮的職場人:不安於現狀,卻「安分守己」

經過寒潮的職場人:不安於現狀,卻「安分守己」

安分之春

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安分一詞,指安於本分。其背後的引申之意,可以是有褒義色彩的安貧樂道,也可以是有貶義味道的墨守成規。而在當下這個春夏之交的時節,我們越來越清晰的發現,安分這個概念本身以及其背後隱藏的驚人力量。

那是一種寧靜致遠、靜水流深的豁達和通透。不同於消極派們安於現狀的解讀,真正意義上的安分者,他們有信仰、有主見、有目標、有底線、有標準、有策略、有節奏、有方向。他們不僅敢於而且樂於安分。

在浮躁和嘈雜的世界裡,安分者的春天正在悄然來臨。

上篇:何來安分?

1

年輕的不夠用,年老的不中用?

2019年初,香港特區政府宣布計劃對長者綜援計划進行調整,把領取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由60歲改為65歲。

香港地區是低稅收低福利社會,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一直未建立。「綜援」是針對有經濟困難長者所提供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以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健全的長者大概每月在3500元港元左右,需要經常護理者在6000港元左右。

將這樣的一項援助的受惠年齡提高,引起社會不少爭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曾解釋說:「隨著人口老化和壽命延長,現在指60歲以上人士不可工作或跟社會脫節的說法已不為社會接受。政府更改申領資格並非為了節省金錢,更非不近人情,而是反映人口現實。」

相比之下,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則更是要將「活到老,干到老」貫徹到底。2018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將致力於打造「終身不退休」、「終身活躍」的社會,討論將繼續僱用年齡提高至65歲以上。

面對人口老齡化,發達地區在想盡辦法延遲退休,激發老年人的生產力價值。而2019年春天,在中國內地,「退休」一詞,卻以另外一種方式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的熱點。

「百度推出高管退休計劃 總裁張亞勤將於10月退休」

「原騰訊網總編輯王永治宣布退休」

……

這些退休的消息,夾在在冬末春初的各種裁員消息中,職場人們各有感慨。高管們退休享受生活,也可以是人生幸事,媒體評論則遺憾未能讓他們繼續發揮能量。

但對於互聯網公司里的普通中年被裁者們,媒體就沒有這麼客氣了。常常一不小心就被當作了教育年輕人的負面典型。「努力提升自己不被時代拋棄」成為自媒體評論家們應對裁員風潮的基調。

中國內地同樣面臨老齡化問題。出生率走低,適齡勞動人口減少,「人口紅利」不再,已成為近些年來的普遍擔憂。根據國家人社部發布的最新數據,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586萬人,相比2017年末有所下降,這也是196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一邊是年輕勞動力不足,一邊是輿情里,「中年人」的黑化。

聽起來是個難題,年輕的不夠用,年老的不中用。

不夠用,是不是想要的太多?

不中用,是不是積澱的不夠?

2

回歸安分

盲目追趕時代,反而容易被時代拋棄。

脈脈數據研究院的春招人才數據顯示,互聯網的就業競爭度在各行業中排名第二,相比於2018年秋招季的就業競爭度(1.3),2019春季IT互聯網行業的就業競爭度升高明顯,達到了2.1。

忙著追趕風口跳入互聯網行業的人,發現除了996的工作模式,收穫的還有裁員的預警。脈脈數據研究院的《人才遷徙2019》報告顯示,在列出的10家互聯網企業中,百度、京東和網易已出現顯著人才流出。

人才流動性反映經濟活力與企業狀況。充滿變革機遇的行業,往往人才來源多樣且流動性強。一段時間以來,各行業與互聯網行業之間的人才流動緊密。而這一趨勢在2018年改變明顯,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間的流動性開始減弱。

以金融行業為例,脈脈數據研究院分析了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2018年人才來源與去向,互聯網企業的已經不在熱門去向名單中。動蕩環境之下,各領域人才似乎更願意選擇風險更低的「圈內擇業」。

相比大多數行業的圈內擇業,有一個行業正在廣納八方人才。那就是保險行業。在2018年,中國平安意外地成為了地產中介我愛我家和鏈家的熱門跳槽去處。

不僅僅是地產中介,許多的高檔寫字樓的白領們也願意加入保險業大軍。

韓球曾在一家著名的問答類網站擔任銷售總監。一年前離職加入某大型保險公司,最近已經開始著手組建團隊。他所在的這家外資保險公司,吸收了大量的白領加入,最近一年在北京更是擴張得厲害。

有人覺得跳去賣保險是瞎折騰,這是保險公司在收割人脈,但他覺得這是步入屬於自己的安分狀態:「我來保險行業從業的初心是因為中年焦慮。保險就是幫人規劃生老病死,幫我自己和跟我一樣的許多人,解決內心的焦慮。」

在他看來,「保險行業是一個靠自己就可以成功的行業,資深的保險從業人員收入在國內屬於上等,而互聯網行業反而顯得浮躁,浮誇,急功近利。」

有人被動離開,也有人主動放棄,有人不甘,也有人釋然。也就是在這樣的變化中,更多人開始思考安分的價值。

下篇:如何安分

1

拒絕「二手人生」

曾經我們以為「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閑著。」現在我們會說,「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我們所倡導的安分,首先是一種安靜下來的能力。這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尤為可貴。

從網紅景點,網紅店,再到網紅美食,互聯網信息的發達,似乎讓更多人滿足於被「餵養」,讓各種攻略和所謂「速成乾貨」中引領自己的生活,卻懶於主動探索。

吃喝玩樂追隨「網紅」倒也還好,最怕一些人連個人的職業發展,也盲目根據自媒體博文和網紅熱點做決策。脈脈數據研究院曾分析了2018年全國主要城市秋招就業競爭度數據(城市就業競爭度=城市求職數/城市招聘數,數值越高就業競爭越激烈),重慶、西安這樣的網紅城市,實則就業競爭度名列前茅,倒是北上廣深杭,工作機會多得多。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對互聯網與社會發展有深入研究,他提醒說:

「現在,我們都在刷評論,而不是了解事實本身;我們都在消費知識產品,而不是獲取知識本身;甚至,哪怕看了一部流行的影視劇,也無力做出個人判斷,只好先閱讀他人的評論。在二手生活里,生命既不真實,更無豐收。」

考試也許有題庫,賺錢也許有快招,但生活得豐盛這件事,沒有捷徑。

2

培養聚焦能力

「做對了選擇,就可以少奮鬥二十年」,「做錯了,就從此拉開了階層差距」之類的聲音不停在耳邊鼓噪,職場人們分秒必爭,疲於奔命,顧此失彼。

當無從選擇,或者選擇不當時,很多人會歸責於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缺少抓住機會的能力。陳作畢業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IBM戰略諮詢業務部門工作9年,後又在深圳某智能手機品牌擔任戰略規劃部門負責人三年有餘。對於如何做戰略選擇,他有自己的看法。

陳作曾被邀請去上海與一家企業座談。這家企業創業五年後,原本依靠一款產品脫穎而出,為了發展壯大,產品越來越豐富、客戶群越來越多元、市場也覆蓋得更廣,但公司到底帶給客戶怎樣的價值、這種價值最滿足什麼樣客戶的需求,這些問題公司的高管們反倒越來越難回答。「為了取得進一步增長,似乎可以選擇的路徑很多,卻發現每條路走起來都還有點難度。要選一條走到底,一來擔心選錯了,二來覺得拋下別的機會很可惜,幾條路同時進軍又沒有那麼多兵可以分。」

在陳作的職業生涯里,遇到這家公司類似的問題並不鮮見,機會確實存在,但看待機會的視角、思維方式不同,做出的選擇也會完全不同。多數公司會把這個問題的解決寄託於能力提升,認為「自己處在一個很好的位置,面對著很多機會,只是還缺少抓住機會的足夠能力」。

「為什麼我們不能換一種思維方式,著重於發揮自身最強的能力去把握最合適的機會呢?」陳作認為,做戰略選擇的核心,在於聚焦。而聚焦的本質是專註。

「聚焦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我們更容易選擇更多可能性而非聚焦。究其原因,不少人對聚焦有誤解,認為聚焦就是做更少的產品,或者針對一個更細分的群體。然而,聚焦的本質是專註於企業最善於提供的價值。」

對於企業如此,對於個人同樣如此。「對於個人來說,聚焦意味著擁有長期的目標、不斷提升的個人價值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正是當下不少職場人所欠缺的。」陳作說。

有人的確天生好運,但大多數人,都只有靠著聚焦,獲得安分下的長期專註,讓機遇「柳暗花明」。

3

精進「職脈」

在創世夥伴資本(CCV)創始主管合伙人周煒看來,金融和投資領域,優秀的人才一定要有慾望並樂觀。成為一個好的投資人,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具備極強的成功慾望;

第二,具備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風險意識的平衡;

第三,具備很強的延時滿足能力,做好長周期回報亦OK的投資態度。」

要活得有慾望,但不可沉浸於即時滿足,扛得住時間,安之若素、甘之若飴地守候播下種子到開花結果。

「現在的很多年輕職場人,不切實際地總想一步登天、一夜暴富,卻往往鑄成了錯誤。職場和生活中,踏實的人很難得。」HR陳銳說。

一位阿里資深架構師在脈脈上寫道:「不要抱怨某個行業的寒冬,因為身不由己,應學會厚積薄發,應掌握安分守己,找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打磨,不斷實踐,才能臨危不懼,活出精彩,最終迎來下一波紅利。」

比如消費互聯網之後的產業互聯網。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所言,「消費互聯網那種比燒錢、聚人氣、圈用戶、賺流量等商業模式無法複製到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要有新的思路,需要更多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支持。」

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的積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鐘的積累成為今天這一天;每一天的積累成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

安分意味著踏實、積累、精進。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自己的職業脈絡,即「職脈」。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中寫道,「持續就是力量:抓緊今天這一天。」

但是,在縱慾與安分之間,人們總在搖擺。沒有即時滿足,我們的生活樂趣和社會繁盛程度,似乎要消減不少。我們無意對抗人性,更不想去倡導一種禁慾苦修的生活方式,只是想求得一些「平衡的力量」。

「隔絕外力但開放包容,突破常規但探求終極規律。一方面不因為與別人的對比、別人的言論而不滿足,堅持自己內心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放下成見去吸收別人的想法意見。」陳作說,「看似矛盾,但其實是一種平衡,平衡好了才能走得更遠。」

4

建立內心秩序

做人安分,做事有度,貴在安「心」。正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因為內心不夠強大,所以才會隨波逐流。

從「素質教育」興起之時,我們便一直在談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遺憾的是,很多的優秀學生,仍容易活在外界設置的「成功標準」里,把人生當作刷分打怪升級。

「普林斯頓相信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麼、熱愛什麼的過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康毅濱負責該系在中國的招生工作,他在接受《星期日新聞晨報》訪談時曾說:

「國內教育系統出來的學生,常常是另一種心態:最好一進學校,就有人指定給他(她)一個課題,而且是一個保證可以做出來成果的課題。就像解一道數學題,一定會有答案,做出來了就能拿高分。然後呢,就想靠這個課題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基礎紮實,學習勤奮,上進心強,應試能力強,成績優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比較弱,功利心比較強。」

張熾之前從事的是數字營銷行業,在一家風頭頗勁的創意熱店工作。但2018年,他過得並不開心,辭去了高壓的工作,他去往大理,希望過不一樣的生活,尋找到自己內心所嚮往的生活。

一切並未如願,2019年,他回了北京,開始做外賣送餐員,帶著頭盔騎著電瓶車風餐露宿的外賣送餐員。相比別的送餐員,他的不同之處是經常會在朋友圈分享送餐見聞。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蠅營狗苟與有錢沒錢無關,奢侈的生活同樣可能也是苟且的。看待當下的心態與選擇相信的價值觀,才決定你過什麼樣的生活與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說。

「相信的價值觀」這個表述也許太宏大,往小了說,是重建內心秩序。只有通過時間磨礪了心志,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只有建立了穩定的內心秩序,才能處變不驚,獲得安分的力量。

2019年春季,一部家庭倫理劇《都挺好》的熱播,讓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再度升溫。心理專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出版的《原生家庭》一書也受到了更多關注,不少自媒體引用書中觀點,呼籲大家「擺脫父母的負面影響,重新恢復自信和力量。」

內外平衡方能有序。當我們忙於向原生家庭,向環境,向他人尋求問題的答案時,往往容易過度將內心秩序的建立寄望於外部因素。「做更好的自己」這個答案看似老套,其實是解決很多「互相埋怨死循環」問題的突破口。

在看《原生家庭》的同時,不妨看看蘇珊·福沃德的另一本書《情感勒索》,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保持「自我完整性」的重要。

相比過度自我中心,喪失自我正在成為許多人構建內心秩序的障礙。她的這幾點關於自我完整性的概括,可以為構建自我秩序提供更多參考:

我堅守自己的立場。

我不讓恐懼主宰生活。

我敢跟傷害我的人據理力爭。

我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不會讓他人插手。

我信守對自己的承諾。

我會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

我不會背叛他人。

我說實話。

可是,我們有多少人願意直面真實的自己,並花力氣做出自我改變?

「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脈脈 的精彩文章:

三十歲的男人待在車裡不敢回家
領導罵我不帶髒字,但卻充滿了汽油的味道

TAG:脈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