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徐穎:熱衷科普事業的「網紅」女神

徐穎:熱衷科普事業的「網紅」女神

(本文轉載自「千萬英才」公眾號)

專家簡介

徐穎,博士,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2009年博士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同年到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工作至今。在職期間個人承擔的項目總經費超過5000萬元,結合中國科學院導航總體部在國家二代導航專項中承擔的任務,以完成工程任務為主線,研究了複雜環境下輔助北斗系統實現連續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導航增強技術,在多源信息/信號輔助衛星導航增強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演算法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工作。

科學家可以是「女神」嗎?在大多數人眼裡,這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名詞,但同時用在徐穎身上卻恰如其分。

作為中科院光電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也是最年輕的博導,徐穎2006年起就從事北斗系統的研究,已經長達12年之久。她所在的項目,使北斗系統實現了連續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導航增強技術;也因為容貌清秀出眾,她被稱為「北斗女神」;更因為熱衷於科普事業,如今,她和北斗系統一起,成為了當代年輕人心目中的「網紅」。

從校花到北斗女神

漂亮有氣質,是很多人對徐穎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刻意介紹,你很難把她和科學家聯繫起來,但實際上,她是中科院光電所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也被外界譽為「北斗女神」。

與所謂「科研世家」不同的是,徐穎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徐穎的父母很少過問她的學習, 從小到大,全靠自覺。

而關於夢想,徐穎和很多孩子一樣,那就是當一名科學家;她的理科成績十分優秀,成功考入了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本科畢業之後,緊接著又進入了北京理工大學,碩博連讀,踏上了科學家的第一步。

2006年,徐穎從製作接收機開始,第一次接觸與北斗相關的項目,這一做就是13年。2009年,徐穎博士畢業後來到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從事和北斗衛星相關的科研工作。在這段期間,北斗系統經歷了北斗二代的應用、北斗三代組網星首發、以北斗為核心的未來PNT體系論證等等一系列北斗導航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徐穎個人承擔的項目總經費也超過了5000萬元。

普通人眼中,科研工作者大多「默默無聞」,讓大家真正認識徐穎是她在中科院的一次科普演講。那個時候,她發現身邊的很多人對北斗系統存在認識誤區,在一次又一次地糾正他們之後,徐穎決定要給大家進行北斗系統的科普演講。

2016 年,一段「中科院女科學家科普北斗導航系統」的視頻走紅網路,而後,女科學家徐穎被媒體冠以「軍工女學霸」「北斗女神」等稱號,成為科普紅人,連《人民日報》都發文表示:科普需要更多的「徐穎」。

作為一個80後,徐穎說自己從小聽的最多的就是對他們一代人的詬病:「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總之他們就是「垮掉的一代」。

「但是,現在我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徐穎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樣子,現在搞科研的很多人是80後,那麼這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就帶上了80後的成長烙印。

科學發展要有更多沃土

「在一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大家喜歡做什麼?我自己比較喜歡看恐怖片,那樣比較有感覺。雷電和恐怖片更配哦。那麼雷電和什麼不般配呢?不錯,就是衛星發射。衛星發射的時候,火箭箭體中裝滿了燃料,一點點火花就能引起箭體的爆炸。」這是徐穎演講時的一個片段。

在不少人眼裡,她應該走一條更加符合常理的道路:埋頭科研,出更多的成果。但是她現在時常抽出時間四處演講,而且還經常語出驚人。

「科學的發展最重要的不是某個人快速做出了科研成果,而是要有一個好的土壤,需要大家都投入到科學中來。」徐穎說,聽講座的不是大學生就是未成年的中小學生,如果都是科學術語,學生們不僅

聽不明白而且可能會對科學失去興趣。

徐穎認為:「科研工作本身並沒有比其他工作更加神秘、更加重要。」在她看來,科研工作也應該跟其他工作一樣,可以讓普通大眾知道和了解,「要走出神秘、走下神壇」就要讓科學發展的土壤肥沃,因此,需要有更多的人敢進科學這個門,並且對科學感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做科普。

而且在徐穎看來,做科普不能集中在幾個少數擅長做科普的人的身上。「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應該做科普,跟大眾分享自己的工作。」徐穎說,科研工作者在解釋自己所做的工作時一定是最權威的、是解讀的偏差最小的。「很多航天方面的大工程,大眾對這些有好奇。你(科研工作者)告訴大家這些東西,總比他們從其他渠道了解到的更正確、更正規」。

所以,當接到給普通大眾做科普的任務時,徐穎不僅會做好準備,而且會想辦法尋找生活中的例子,用更多的普通人能聽得懂的話來講科學。

對北斗系統「不吹也不黑」

「大家都看過《魯賓遜漂流記》吧,如果有一天一個人漂流到了孤島上,能怎麼辦呢?如果這個時候他選擇的是GPS,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無法通知別人,如果用的是北斗系統,情況完全不一樣了,他不僅可以知道自己位置在哪裡,而且還能夠把位置發送到幾十公里、幾百公里之外的人。相信我,如果你選擇了北斗定位系統,你很快就可以在救援船上和你手持GPS的小夥伴說拜拜了。」徐穎說。

作為一名北斗科研人員,傳播和北斗相關的科普知識,讓公眾正確認識和了解北斗衛星已經成為徐穎工作的重點。單純的「北斗」二字也不能描述徐穎如今的所有工作,基於「北斗 」的PNT 體系也是他們現在工作的目標。

北斗導航示意圖

起初,徐穎總會聽到身邊人抱怨類似於「北斗信號多差啊,一進屋就全沒了」,此時的徐穎略顯無奈,她會聳聳肩告訴朋友:「目前所有的導航系統到室內都是沒有信號的,不只是北斗導航系統。」徐穎進一步解釋,由於衛星導航系統的信號無法進入室內,導致在大型商場或是飛機場等室內場所,無法使用導航幫助我們找到某一具體位置,室內定位正是目前導航系統需要攻破的領域之一。

面對類似這樣的科技常識性問題,有時候需要不斷地去重複宣傳,這不禁讓她深刻感受到:「科研創新需要有很好的科學土壤,而只有科學普及了才會有思想的沃土,科學普及和科研創新真的是同等重要。」

於是,徐穎願意主動站在公眾場合,為大家做相關的科普工作。在踐行科普的時候,徐穎一貫保持的態度是「不吹也不黑」。

「我覺得,我們不能無限的擴大大家對北斗導航的期望。我們也一直在呼籲讓更多的科學家站出來,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去為大眾進行科普。與其去糾正謠言,不如在謠言出現之前就去做知識普及。一方面有助於大眾了解科學真相,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調查數據顯示,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們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明星和偶像」佔到很大概率,而「成為科學家」的榮譽感似乎已經消失無蹤。

目前,北斗系統領域的研究型人才仍然比較匱乏,徐穎說:「在我小時候,理想還是成為一名科學家,雖然長大之後不一定夢想成真,至少會覺得科學家是一個光榮的職業。在科技人員的未來發展中,我們常常會擔心出現科研人才的斷代,所以,科技普及的工作是任重道遠的。」

文/趙天宇 供圖/北京科技報

編輯/陳永傑 李清波 校對/李雲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 的精彩文章: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立方星有哪些優勢?

TAG:知識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