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撥開迷霧學脈診:如何洞悉脈學中「陰陽」二字的「正法眼藏」

撥開迷霧學脈診:如何洞悉脈學中「陰陽」二字的「正法眼藏」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說法,那麼應該如何洞悉脈學中「陰陽」二字的真諦呢?其實這個並不難,但卻需要從「上、下、來、去、至、止」這個概念說起。

在脈學領域,可能很多中醫人士都不知道有「上、下、來、去、至、止」這個概念,因為很多中醫人對於脈學一途,大多數只讀過《瀕湖脈學》,自然不知道這個概念。那麼,這六個字究竟暗藏著什麼密碼呢?

「上、下、來、去、至、止」六個字,可以說是脈學中的精妙之處,這屬於岐黃不傳之奧旨,自宋代劉三點發現之後,元代滑伯仁破譯玄機,闡明其機理並傳之後世,此六字不僅可以將脈學的陰陽虛實詮釋的明明白白,而且還可以將脈學的諸多迷霧點撥的清清楚楚。

所謂上下,即是指脈位的遠心端(上)與近心端(下)而言,所謂來去,即是指脈搏的浮沉升降而言,所謂至止,即是脈搏的流通與停頓。對於「上、下、來、去、至、止」六個字,清代醫家李延昰有更為獨到的認識,即:「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脈有上下,是陰陽相生,病雖重不死。來者,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脈有來去,是表裡交泰,病雖重必起。此謂之人病脈和也。若脈無上下來去,死無日矣。故曰,脈不往來者死。若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癲厥;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至者,脈之應,止者,脈之息也。止而暫者愈之疾;止久有常者死也。」此段論述相當精闢,說明在診斷過程中,注重脈搏的「上、下、來、去、至、止」尤為重要,醫者不可輕視或疏忽。

但筆者以為,除了上述六字之外,尚有「內、外、長、短、虛、實」六字不可忽視。所謂內外,即是指脈位的尺側和橈側,脈搏偏向尺側或橈側,應考慮奇經八脈的診斷;所謂長短,即是指脈搏的搏動是否過於本位還是不及本位,疑惑是脈搏通貫寸關尺或溢出脈位,這對於了解《黃帝內經》關於「上竟上者」與「下竟下者」的脈法有很大參考價值;所謂虛實,主要是指脈搏的有力無力以及輕重清濁,這既與人體氣血盛衰有關,還與太素脈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無論是「上、下、來、去、至、止」六字,還是「內、外、長、短、虛、實」六字,都與「陰陽」有著緊密的聯繫。「上、來、至、外、長、實」六字可歸納為「陽」,而「下、去、止、內、短、虛」六字可歸納為「陰」。

對於「陰陽」的概念即作用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了高難度闡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如《素問·陰陽別論》說:「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可見,無論是在岐黃之林,還是在脈學之域,陰陽之理,不可不熟。獨聞獨見,非眾所知,妙心參悟,法眼指月,如此才能明白「上、下、來、去、至、止」六字的奧秘。除此之外,對「內、外、長、短、虛、實」六字亦須仔細推敲,方能洞悉脈學中「陰陽」二字的「正法眼藏」。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傷寒論》講六經辨證,那麼什麼是「直中」呢?快來一起看看吧
《傷寒論》不傳之秘:葛根湯的方證究竟有哪些?很多人不知道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