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軍報發聲:透視未來智能化戰爭的樣子

軍報發聲:透視未來智能化戰爭的樣子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王榮輝

透視未來智能化戰爭的樣子

王榮輝

人依然牢牢掌握著戰爭的「開火權」,依然是智能化戰爭迴路中的主體性和決定性因素。

智能優勢實質是信息優勢、認知優勢、決策優勢和行動優勢的高度統一,奪控的關鍵是在演算法對抗上取得優勢。

人類具有高度主動性、思想性、創造性;機器具有精準性、快速性、重複性,二者優勢互補帶來全新而獨特的作戰方式。

機械化戰爭對作戰要素數量優勢的要求,信息化戰爭對作戰要素質量的要求,發展為智能化戰爭對智能武器數量質量並重的要求。

戰爭形態的演變歷程,告訴我們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都會推動戰爭形態的重大變革。以智能化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群正加速進入軍事領域,必將深刻改變人類認知、作戰思維與作戰方式,再一次掀起戰爭形態的重大變革。只有把握智能化戰爭演進脈搏,預判智能化戰爭的圖景特徵,透析智能化戰爭的內在本質,探索智能化戰爭的制勝機理,才能駕馭正在到來的智能化戰爭。

主觀能動、永在迴路的戰爭主體

當今世界,軍隊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智能化無人作戰力量正在成長為未來智能化戰爭的重要力量,能夠實現從戰略到戰術的無縫鏈接,形成多維一體、全域攻防、快速突擊的整體合力。然而,作為戰爭主體的人因特有的主觀能動性,依然牢牢掌握著戰爭的「開火權」,依然是智能化戰爭迴路中的主體性和決定性因素。大數據、深度學習、智能晶元等技術歸根結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的創造力、思維力和臨機處置事態的能力是機器目前只能無限靠近而無法超越的。一是人的獨特價值體現為戰爭決定者。毛主席認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戰爭更加凸顯理性,但其發起時機、規模層次、樣式烈度、結束時機等仍然需要人來精心掌控。智能武器雖具有自主偵察、定位、識別、打擊等功能,但在戰場上如何擺兵布陣、如何選定作戰方向、如何聚集體系作戰能力等,最終仍然依靠人定下決心。二是人的優勢價值體現為戰爭設計者。人不再是戰爭的主要實施者,不再主要以戰場前沿對抗力量的形式存在,而是更多地將作戰思想以預存數據、邏輯演算法、輔助軟體的形式提前物化到智能武器中,將其作戰意圖交由智能武器來貫徹執行,以此達成預定作戰目的。三是人的主要價值體現為戰爭指揮者。在「人在迴路」的戰爭巨系統中,人作為「觀察—判斷—決策—行動」這一決策循環中最具主觀能動的主體,始終居於核心主導地位。在組織、計劃、控制、協調和謀略運用等藝術性強的活動中,人能夠綜合和權衡各種因素實施指揮。

泛在雲聯、自主適應的武器裝備

習主席指出「,人與裝備已經高度一體化,重視裝備因素也就是重視人的因素」「設計裝備就是設計戰爭」。智能化武器裝備是智能化戰爭形態的主要標識,與人在功能上深度結合,它是廣泛依附在虛擬網端節點、共用一個「雲端大腦」的各個智能單元組成的一個網路共同體。一是功能完備、隨遇接入。組成武器系統的各功能單元,圍繞「偵、控、打、評、保」各個環節,能夠隨遇接入雲端,隨需發揮效能,按照統一的目標、規則和介面,鏈接為一個有機整體,使武器系統達成「湧現」效應。二是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每件智能武器都是一個作戰單元,可以單一個體或者作戰集群形式廣泛存在和非線性部署,表面看似分散無章法,實則是基於效果、符合邏輯、形散神聚,為最終實現指揮官的作戰意圖而服務。三是平台無人、自主適應「。平台無人、系統有人,前線無人、後方有人,行動無人、指控有人」是智能化作戰系統的基本特徵。雖然智能武器依然是依附於人、聽命於人,但其具有所謂「有限主觀能動性」,表現出一定的「會思考、能辨析、自適應」能力,能夠在廣域戰場感知網路支撐下,在預定的作戰規則約束下,自主搜索、識別和攻擊目標,實現發現即摧毀。

人機協同、共生並行

的作戰方式人類擅長歸納、推理、決策、指揮等藝術性要求高的活動,具有高度主動性、思想性、創造性,但受惡劣戰場環境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大,容易恐懼、疲勞、遺忘等。機器擅長搜索、存儲、計算、優化等技術性要求高的活動,具有精準性、快速性、重複性,適於單調性、繁瑣性、危險性的任務,但被動聽命、依靠演算法、部署複雜。二者優勢互補、雙向互動、協同作戰、共同生存,將帶來全新而獨特的作戰方式。一是認知控制戰。以人的認知思維為作戰目標,運用心智導控手段,通過對敵認知體系施加影響,實時分析敵方行為特徵和作戰決心,或者直接將己方意識以腦電編碼形式「注入」敵首腦,控制對方首腦的思維意識,最終奪取「制智權」。二是無人集群戰。無人平台一般設計巧、隱身好、體積小、重量輕,加之廉價優勢,可對敵高價值目標實施飽和式攻擊,使敵防不勝防。在預設的邏輯演算法下,無人集群可根據戰場形勢及時改變群體位置和結構。即使某一個體被擊毀,其他力量可迅速自組織形成新的結構,體現了「去中心化」思想,表現出動態聚合、集群增效、並行攻擊等行動優勢。三是潛行襲擊戰。圍繞指定的機動突擊任務,隱蔽進入目標附近,遂行偵察、打擊、清除行動。如目標不適合直接打擊,可將信息適時傳回指揮部,引導其他力量精確打擊,實現「打引一體」,也可繼續潛伏值守,在完成毀傷評估後撤離。四是隱形閃擊戰。智能武器具有隱形、可廣泛分布、長時間埋伏的優勢,可預先部署在廣域全維戰場,根據需求適時激活,使其伺機發動突然襲擊,達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效。

演算法為先、數質並重的制勝機理

演算法作為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是提高智能優勢的關鍵和前提。同時,伴隨戰爭形態的發展,機械化戰爭大規模兵團作戰對作戰要素數量優勢的要求,以及信息化戰爭基於網路信息體系作戰對作戰要素質量的要求,發展為智能化戰爭人機協同作戰對智能武器數量質量並重的要求。一是智能優勢主導行動優勢。什麼樣的戰爭形態孕育什麼樣的制勝機理。冷兵器、熱兵器、機械化、信息化戰爭形態制勝的關鍵因素,分別是體能、熱能、機械能和信息能,而智能化戰爭的制勝關鍵因素則是「智能」。智能優勢實質是信息優勢、認知優勢、決策優勢和行動優勢的高度統一,奪控的關鍵是在演算法對抗上取得優勢。二是控腦癱體成為制勝關鍵。戰爭的對抗性首要指向削弱敵方的作戰優勢。信息化戰爭通過「擊節斷鏈」獲取信息優勢,智能化戰爭通過「控腦癱體」獲得智能優勢,即通過擊毀敵方的「大腦」或者改變其腦幹功能為我服務,使敵在四肢完好、耳聰目明的情況下,因不能思考決策而致失效,實現整體智能上的我強敵弱,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三是人機協同提升作戰效益。智能使裝備因素的地位上升為「人類夥伴」,人與裝備高度融合,人的優勢與智能機器的優勢深度結合和互補,虛擬與現實空間平行一體、有人與無人系統協同作戰,使作戰體系運用的技術性和藝術性高度合一,從而使作戰體系效益最大化。四是智能自主創造戰場主動。作戰的主動權因為智能武器系統的智能自主而牢牢掌握在擁有智能優勢的一方。不論是在戰爭準備還是戰爭實施階段,不論是在戰略、戰役、戰術哪個層次,高度智能自主的一方因能先敵發現、先敵決策、先敵打擊、先敵摧毀,總能牢牢控制戰場的主動權,獲得戰爭制勝的先機。

編後

智能技術正在重塑戰場面貌。當前,研究戰爭應一隻腳在機械化,一隻腳在信息化,眼睛盯著智能化,要統籌推進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複合發展,把機械化的「骨骼和肌肉」、信息化的「眼睛和耳朵」與智能化的「大腦和神經」高度結合,成體系加強戰鬥力建設。要加強智能技術的原始創新與應用轉化,特別是要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要大力創建和豐富智能化戰爭理論,研究探索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大力培養智能化技術人才,不斷推動軍事智能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