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確民企界定標準,「解鈴」結構性融資難

明確民企界定標準,「解鈴」結構性融資難

「在民營醫療行業,資金一般是企業以自有資金投入,或者通過民間借貸,也有部分銀行貸款。但發債、股權、產業基金這些融資渠道,是少數頭部企業才能採取的方式,大多數中小民營醫療企業並沒有這樣的機會。」在近日深圳一場民營企業論壇上,某民營醫療集團負責人說。

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央、監管屢次提及金融支付民企、小微企業融資。今年以來,政策持續落地,敦促金融機構加大對民企、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

然而,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始終存在。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回報的考慮,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包括過度依賴融資、負債率過高、抵押物不足,以及經營管理不規範等。不斷出現的民企債務違約又加劇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擔憂。

從以往情況看,出現債券違約的企業,往往發生貸款、借貸違約。因為債券違約之後,將會影響銀行對企業信貸支持的信心。4月22日,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公告稱,其2018年度第四期超短融(下稱「18民生投資SCP004」)應於4月22日兌付本金15億元、利息7212萬元。由於資金劃轉不及時,部分資金未能於當日17時前及時支付。隨後,中民投稱,4月22日晚間已支付全部資金,兌付將於4月23日完成。

此前的4月18日,受到債券兌付延期、資產凍結以及子公司債務違約等影響,該公司兩筆共8億美元的海外債券出現交叉違約。

今年以來,民企債券違約仍然頻繁發生,根據聯合資信統計,僅2019年一季度,債券市場就新增違約主體14家,且全部為民營企業。

除了債券違約、槓桿過高之外,訂單下滑、經營沒有根本性改變,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需要正視的現實。「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超出預期,民營企業的經營也有所改善,但一些企業前幾年過度加槓桿,很難通過今年的利潤改善覆蓋。」華南某股份制銀行人士說。

但依賴融資解決資金,非解決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投入一塊錢貸款,至少要生產一塊錢的東西並且賣掉吧?」一位國有大行人士說,企業的正常資金來源,應該是通過銷售回籠解決,但流動資金大都依賴融資的企業,銀行即便有意援手,貸款也難以通過審核。

產品沒有競爭力、槓桿過高、抵押物不足的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機構不敢、不願放貸,符合正常的市場規律。但問題在於,一些經營尚可、具有一定技術,但沒有充足抵押物、財務管理不夠規範的企業,融資需求仍需通過合理的方式得到解決。

但一些在所屬行業處於寡頭、顯著領先的大型民企,卻成為銀行競相爭奪的對象。2018年下半年以來,大型民營企業獲得百億規模以上的授信額度屢見不鮮,與一般民企、小微企業融資難形成了鮮明對比。

「目前對民營、小微企業貸款的考核,主要有貸款金額、利率兩個方面,以及這類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例、增速指標,這實際很好完成。」某上市銀行人士說,如果不做具體區分,只要增加大型民企貸款規模,民營企業貸款目標很容易完成。而對於小微企業,各家銀行的標準並不統一。要改變民企、小微企業融資難,要對民企、小微企業的標準進行清晰界定。

「光靠銀行解決不了全部問題,要把融資渠道打開,允許有實際業務,有持續經營能力的企業通過發債、股權融資等方式來融資。」某大型民營企業負責人說,對於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政府應通過掌握的企業社保、稅務等數據,幫助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一季度外匯儲備穩中有升,境外資本流入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5年投資要超1700億:粵港澳大灣區將打造世界一流智能電網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