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人生至要莫如教子 孝敬是教育的根本

人生至要莫如教子 孝敬是教育的根本

第一、 教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我一直都當老師,中間停過三年,在家教兒子。因為知道「人生至要莫如教子」這個道理。但我沒有抓住根本。我從來也沒有把教「孝」作為功課來教我的學生和兒子。「孝」一直都停留在表面,比如過年過節回家看望老人,我會叮囑兒子不要整天出去玩,要留在家裡多陪陪爺爺奶奶,聽老人的話。一年二次而已。沒有想過要把孝落實到生活的點點滴滴。

兒子一天天長大,做事能力也越來越強,學習成績和學校里的事根本不用操心。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有痛心的感覺,發現自己無法容忍他越來越大的脾氣。母子之間的衝突也隨之而來。記得最嚴重的一次是他做錯事躲在衛生間里,而氣急敗壞的我無論怎麼叫,他就是不開門,結果用力過大,整塊玻璃門鬆脫掉下來,灑了一地的玻璃片。這件事是我和兒子之間的秘密,連先生都不敢告訴,因為我們都感覺到非常的羞恥。但我們之間的衝突還是不斷,而且愈演愈烈。當時真的很煩,很灰心,不知為什麼好好的一個兒子一下子就變成這樣。那時買了許多關於教育孩子的書:《做成功父母》、《家庭教育萬事通》、《成功父母的25個原則》等等。其中一本《培育男孩》,裡面一位母親把自己帶大兩個兒子的經歷說成是「生活在龍捲風中」,還提到十三、四歲才是真正的一道門檻。我對自己說再忍他兩三年吧,過了十四歲,也許一切就會恢復正常了。當時,我也真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就在這個時候,我有機緣聆聽蔡老師的課程。每次授課蔡老師都特別講到要教「孝」。這恰恰是自己沒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環。孩子脾氣大是不是跟這個有關。那段時間常常反省自己。不久,發生了一件令我覺醒的事。平常每天早上起床,都習慣先喝一杯白開水,又順便給兒子倒上一杯,再把要帶到學校的瓶子裝滿水,其實這一切真的就是順手而已,沒想過要寵兒子。但那次不知是什麼原因,來不及預備好這一切,孩子出門時晚了一些,就發脾氣,說都是我害他遲到了。孩子走後,我非常的痛心,我究竟對孩子做了什麼?讓他變得這麼沒禮貌、這麼刻薄?

對照蔡老師講課的內容,我找到了原因:我從來沒有教兒子孝!當一個孩子都具備了某種做事能力,而做母親的還是事無大小,面面俱到,殷勤服務,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做孩子的哪會知道媽媽的辛苦?哪會珍惜媽媽的愛!這種沒有理智的、沒有原則的溺愛,讓孩子錯過一次次行孝的機會。

孩子大發脾氣時,也許我們還能警覺,適當的處理,但生活中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情況。比如下面情形:1、孩子做作業遇到問題,叫媽媽過來一下,你有沒有要求他自己走過來問;2、孩子在看電視,看見你走過來,說媽媽你順便幫我拿杯水,你能拒絕他嗎?3、媽媽我今天上體育課打籃球,手都有點抖了,你能不能幫我洗一次襪子,你會幫他做嗎?如果真的非常不幸,你幫他做了,你會發現日後的生活總是隨手幫孩子做了一切,而他卻從來沒有隨手給你倒過一杯水。我們應該知道這些是孩子們在找借口,在偷懶,在推卸責任。而非常不幸的是,自己在這種時刻總提不起警覺心。曾經很灰心,覺得自己很失敗。但蔡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恢複信心:有人十幾歲能開巧,有人到了二十幾歲才醒悟。立刻行動還來得及。我便開始審慎地對待這些點點滴滴的教子機會。

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聖人請出來,讀聖賢書,聽聖人的教誨。這一方法對十二歲的孩子很有用,因為他們開始崇拜權威,對聖人有敬心。在讀《弟子規》、《孝經》的同時,要求他力行「孝」。行孝的第一步: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別人,就從倒開水做起,從勉強——願意——習慣——自然。最後一次提醒他倒水時,他很自豪地對我說:「今天灌瓶子時我竟然沒漏下一滴水」。從此以後再不需提醒。

行孝的第二步:分擔家務。因為中午放學回家比我早,就安排他煮飯。開始時也不願意,或者有意拖時間,等我回來也不煮,試過一、二次很晚才有飯吃,後來就再沒發生過。在這些實踐中,我心中常常暗喜,因為找到了問題的根由。最可喜的是兒子發脾氣的次數越來越少,即使他有時忍不住發一兩次火,過後也會非常追悔:「真是前功盡棄!」兒子不但沒有因為多做事而遲到,或耽誤功課,還養成了幫我順手擦桌子,順手收拾床鋪的習慣。一年過去了,要快到十三歲了,但我看不到孩子要刮「龍捲風」的跡象。也許這場風暴會與我擦身而過。

第二、教敬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依我的理解,就是教育孩子要恩威並施。在寬容和嚴格要求之間好好把握。

有威嚴,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而孩子對父母的尊敬,是更深層次的「孝」。有親,一家人相處才會有濃濃的愛意。無論是父親和母親,都應該將嚴和愛結合起來,做到「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現在,大多數家庭教育孩子的重任都落在媽媽的身上,如果做母親的只有慈愛沒有嚴厲,做母親的你就會抱怨為什麼孩子在你面前和在爸爸的面前就是兩個樣。在母親面前是個講話不算數,出爾反爾,糾纏不清,不懂事的孩子,而在爸爸面前卻又變成一個有信用、有責任、不拖拉,講話算話的男子漢。說透了,就是孩子根本就不尊敬做媽媽的。他不是跟你沒有親,但就是不尊敬你。

做媽媽的如果能反省,你就會發現自己也許太羅嗦了,太容易發脾氣了,太容易改變自己的主意等等。做母親的如果能定好規則,然後不折不扣地執行,這比在孩子做出不良行為以後給予威脅、責罵、處罰要有效得多。久而久之,孩子也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不會賴皮、討價還價、矇騙過關,他也會變得尊重權威,尊敬父母。

我們做老師的也一樣,訂立規則時必須清楚知道,能做得到的就說,做不到的就不說,不然結果只能使孩子對你的相信程度降低,甚至完全失去信任和尊敬。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比成人更能做到遵守規則。記得第一次帶足球到公園玩的時候,因為怕小朋友在搶球時互相碰撞,傷到身體,就給他們定了兩條規則,一、只能用手接球,不能用腳踢球。二、誰先拿到球,其他人不能再搶,否則視為犯規。犯規要罰站,直到再有犯規者來替換,才能入場。訂立好規則,開始要老師來監管,後來都是小朋友自覺來執行的。

有一次小虎犯規了,在樹下罰站,十幾分鐘過去了,一直沒有犯規的小朋友來替換,我覺得有點不忍心,看到他很想玩的樣子,就過去對他說:「小虎,你為什麼還不去玩球?」沒想到他很平靜地對我說:「老師,還沒有人犯規呀!」聽了小虎的話,我一時無語。規則是自己定的,而現在想破壞規則的又是自己,如果做家長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壞規則,那孩子憑什麼尊敬父母?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弟子規》就是最好的家規。我是在一次和哥嫂一起吃飯時,宣布《弟子規》就是以後我們兩家的家規。隨後就有了一次執行家規的機會。一個星期六的早上,哥哥送我們的兩個小孩去會展中心看漫畫展,定好十一點半在門口等,超過時間車不等人。十二點我在家接到哥哥電話,說接不到人,想開車回來,但又擔心孩子趕不上下午的課。我很支持哥哥的做法,叫他開車回來,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後果。因為他們有這個能力,兩個小孩都十二歲了,而且身上還帶著零用錢。後來孩子做公車回來,又匆匆忙忙吃完飯趕去上課,不但沒有半句怨言,還顯得特別乖巧。過後還解釋說,會場太大,人太多,找不到正確的出口。我們也趁機教了一些相關的經驗。

其實孩子比想像的好教得多,只要你把善的好的東西教給他,他有時比大人做得還要好。我們每周去公園要分兩批走,分兩批回,有一次第二批小朋友出來早了,車還沒來,等車時看到草地上有很多落葉,就叫小朋友把落葉撿到一堆,方便清潔工叔叔阿姨來收集,小朋友做得不亦樂乎。以後每次不用老師說,只要有時間,都主動的收集地上的落葉。

所以,當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足夠的冷靜處理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當我們一次次的堅持得到一次次的肯定,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有信心,孩子也一天天在孝敬的教育中健康地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慧光常照光 的精彩文章:

彩繪繪出精彩人生 描紅描出遠大前程 積極影響教育與生活
通往國家公園的門戶,也是真實旅程奇幻螢火蟲洞之旅的所在地

TAG:智慧光常照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