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無錫市中心最惹眼的雕像,遊客:看到雕像,讀懂大師的人生!

無錫市中心最惹眼的雕像,遊客:看到雕像,讀懂大師的人生!

無錫如今的市中心依然是崇安寺一帶,崇安寺的中心區依然是那座有點像西方哥特式的老無錫圖書館,而在這個圖書館前面,有一座非常惹眼的人物雕像。

長居無錫的那幾年,我經常在無錫崇安寺逛街,來來回回不知道多少次有意無意地注視著這座雕像,我知道它是瞎子阿炳,每一次都會不自覺地感嘆這座雕像的誇張和形象。似乎就是歷史中活生生的阿炳,天賦驚人,恃才傲物,放蕩不羈,身世悲慘。

阿炳原名叫華彥鈞。他是一個私生子,父親華清和為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為了不動搖這個生計,他的父親一直沒認他。他的母親在他3歲的時候自殺來抵抗世俗的歧視,於是他被嬸嬸收養。8歲的時候他父親承擔起了責任,但依然沒有認這個兒子,而是把他當做徒弟。

由此,阿炳開始在雷尊殿道館當起了小道士,並跟隨父親學道教音樂,後來父親去世,他便成為了道觀洞虛宮裡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只是,年輕的阿炳一開始就是一個問題少年,可能是處於對俗世的厭惡和報復,恃才傲物,個性放蕩,尤其是父親去世後他便開始自甘墮落,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樣樣都來。也因此,他染上梅毒,瞎了眼睛,最終也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陷入人生低谷的阿炳反而比年輕時候更懂得熱愛生活,開始流落民間賣藝乞討。黑墨鏡,舊氈帽,破舊長衫,背上琵琶,腰間胡琴,袋中快板,這似乎就是阿炳的全部了,他穿行在江南弄堂的石子路上,寂寞的身影,心事茫茫,前路遙遙。

直到後來,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發現他,並替他錄下了《二泉映月》。但是此時此刻,阿炳的人生已經快到終點。

這就是阿炳人生的故事,但絕不是他所有的人生故事。年輕時候放蕩,晚年的阿炳卻活的明白。那時候的他已經開始賣藝維持生計的狀態,據說他時常會走街串巷,雖然眼睛看不見,卻憑著自己對崇安區一帶熟悉的感覺默默前行。一路走過鬧市區,聽著周邊的車馬聲,一路感受著生命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也許就是這樣,阿炳完成了對自己人生信念的升華。

他曾擁有過懷疑但是物質不缺的生活,曾經榮譽和恩寵加身,也曾經被父母拋棄,到了晚年更是過著凄慘食不果腹的生活。這種磕磕碰碰、坎坷不順的人生旅途,或許才是真正成就他藝術巔峰的東西。

阿炳生前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藝術作品,根據介紹的也就只有《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龍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6首。而他個人的形象,也就只有僅有了一張良民證上的頭像。所以後人對阿炳形象的刻畫大多都保持著和那張良民證上的大頭照神似。

無錫江南大學的徐誠一教授曾經塑造過一組阿炳塑像,很多塑像基本上都留在了阿炳紀念館。這些塑像很有意思,形象誇張,表情生動,非常有意思。似乎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瞎子阿炳。因為那些塑像中都能看到:無奈與豁達的交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叔旅行匯 的精彩文章:

無錫1個古村落,800年歷史繁榮一時,如今冷清少有人知

TAG:酒叔旅行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