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移動支付時代,人民幣改版為何仍牽動人心

移動支付時代,人民幣改版為何仍牽動人心

澎湃評論員 李勤余

央行宣布,8月30日起發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今日,央行方面公布了新版紙幣和硬幣的特徵,引來廣大網友的目光。新聞下面的評論里,大家已經默契地達成了共識——不管新版人民幣長啥樣,都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這當然是句玩笑話。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感覺好久好久好久沒用現金了……

可不是?相信如今出門只帶手機和鑰匙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隨著刷卡支付、移動支付等交易方式逐漸成為主流,無現金社會已經成為現實。在錢包里塞上厚厚一疊人民幣的日子,確實是一去不復返了。如此說來,眼下,現金真的可有可無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想一想,現金的意義到底何在?有人說,習慣了移動支付,偶爾用用現金支付,還真有一種儀式感。這看似一句戲言,實際上卻不乏深意。

儀式感從何而來?說白了,就是現金的「質感」。移動支付越普及,金錢概念對人們來說就越陌生。財富,逐漸轉化為一串數字。流通愈加便捷,「花錢如流水」的現象也愈加平常。哦不,或許連流水的感覺也沒能在手上留下,因為消費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分量」。

於是乎,月光族不再讓人感到新鮮,靠花唄度日成了部分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無現金社會不僅動搖了現金的地位,還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公眾的消費觀。

如果說新一代網友已經不知現金為何物,那麼還有許多人在無現金社會中感到不知所措。由於移動支付佔據了C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比如老年人,正在面臨被商家排斥的風險。

移動支付興起後,我家裡的父輩從堅決排斥到寸步難行再到無奈接受,體驗了好一段痛苦經歷。每當看到父母親艱難地學習如何掃碼,如何添加銀行卡,如何發送紅包,心中總是五味雜陳。無現金社會的崛起,會不會讓沒有話語權的弱勢群體,徹底被拋棄?這種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殘忍,是否值得反思?

不管怎麼說,央行的通知讓公眾再度關注現金,自有其積極意義。比如,移動支付用得多了,大家恐怕都忘了還有假幣這回事。新版人民幣提升了整體防偽性能,讓老百姓在使用紙幣時能夠更安心,當然是好事一樁。

科技本就是一把雙刃劍。就在今天,一位同事因為忘帶手機充電器而在辦公室里成了沒頭蒼蠅。看著他焦頭爛額的模樣,我不禁在想,現金的意義也許還在於時刻提醒我們,不能離開了手機就沒法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學者發現新型紅外隱身材料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