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先奉上:(1)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懷恨的意思;(2)成語「萬馬齊喑」,「喑」指的是沉默不語。詳情請見相關字詞條。如不必須,其他內容可以忽略不計,但請口下留德。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8課,講四個漢字,分別是「喑、<口+疑>、咳、嗛」,四個字全部是《說文解字》「口」部漢字,詳情如下:

1、喑。讀yī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形聲字。顯然,許慎說,這又是一個方言用字。是宋齊兩地對小兒哭泣不止的稱謂。喑的本義就是小兒哭泣不止。結合上一課內容,不同地區的人對小兒哭泣不止各有稱謂。

本義之外,「喑」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因悲痛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也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稱:「平原謂啼極無聲謂之唴哴,楚謂之噭咷,齊、宋之間謂之喑。」這裡的平原是地名,在山東省西北部。

(2)通「瘖」。啞。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臨部》稱:「喑,假借為瘖。」比如《韓非子.六反》有:「人皆寐,則盲者不知;皆嘿,則喑者不知。」大意是:人都睡著了,那麼瞎子就不會被人發現;都沉默了,那麼啞巴也不會被人察覺。

(3)緘默不語。最有名的是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裡的成語「萬馬齊喑」中的「喑」就是沉默不語的意思,千萬匹馬都沉寂無聲,用來比喻人們都沉默,不說話,不發表意見,形容局面沉悶。詩中用這個成語比喻在清朝統治下,人們不敢講話,到處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沉悶氣氛。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己亥雜詩》詩意)

喑的小篆寫法如圖: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喑的小篆寫法)

2、?<口+疑>。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就是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疑」,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讀y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小兒有知也。從口,疑聲。《詩》曰:『克歧克嶷。』」形聲字。本義就是小兒懂事的樣子。許慎舉的《詩經》的例子出自《詩經.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這裡的山字頭的「嶷」,段玉裁認為是後人不識<口+疑>字,從岐字改定的字。《毛傳》稱:「岐,知意也。嶷,識也。」這句詩合在一起的意思大致就是:「(后稷)剛會在地上爬,就很聰明很乖巧,能夠自己覓食並且吃飽。」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陝西教稼台的后稷像)

<口+疑>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口+疑>字的小篆寫法)

3、咳。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hái。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注意,這是咳的本義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咳,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孩,古文咳從子。」形聲字。古文的「咳」寫作「孩」。就是孩子的「孩」。咳的本義是指嬰兒笑。《禮記.內則》:「子生三月,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三國魏劉禎《處士國文甫碑》有:「咳笑則孝弟之端著,匍匐則清節之兆見。」(先生)在嬰兒時就顯出孝悌的跡象,剛會爬時就有高潔品格的徵兆。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嬰兒笑)

本義之外,又同「孩」。小孩。《字彙補.口部》:「咳,與孩同,小兒也。」《說文解字》中沒有「孩」字,用到「孩」字時,可以用「咳」替代,但要注意用字場合。

(二)ké(舊讀kài)。咳嗽。也作「欬」。《正字通.口部》:「咳,與欬同,嗽也。方書:無痰有聲謂之咳,無聲有痰謂之嗽。」比如柳宗元《宥蝮蛇文》:「又善伺人,聞人咳喘步驟,輒不勝其毒,捷取巧噬肆其害。」大意是:(蝮蛇)還善於觀察、等候人,聽到有人咳嗽、喘息以及邁步急走的聲音,就可判斷出他們抵擋不住自己的毒性,於是就敏捷地攻取,巧妙地咬食、肆意地加害他們。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柳宗元在永州)

(三)hāi。有兩種用法:(1)用作嘆詞。既可以表示傷感、後悔,也可以表示招呼人,提醒人注意。(2)嘆息。發出嘆氣聲。比如《紅樓夢》第三十二回:「黛玉只『咳』了一聲,眼中淚直流下來,回身便走。」又比如朱自清《房東太太》:「決不垂頭喪氣,決不咳聲嘆氣。」「咳聲嘆氣」是成語,與另一成語「唉聲嘆氣」語意相近,指因憂傷、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87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咳的小篆寫法如圖: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咳的小篆寫法)

4、嗛。這個字有五個讀音:

(一)x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嗛,口有所銜也。從口,兼聲。」形聲字。本義是用嘴含。後作「銜」。王筠的《說文句讀》稱:「銜乃馬口所嗛之物,且與『嗛』同音。故以況之,今即借『銜』為『嗛』。」馬銜是馬嘴裡所銜之物,就是馬嚼子,是連著韁繩上套在馬嘴巴上的金屬部分,藉以控制馬匹的活動,跟「嗛」同音,因此借「銜」為「嗛」。如圖: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戴有馬銜和轡頭的馬)

比如《史記.大宛列傳》:「昆莫生,棄於野,鳥嗛肉慾蜚其上,狼往乳之。」大意就是(烏孫國王)昆莫出生後,被拋棄到曠野里,鳥兒口銜著肉飛到他身上(喂他),狼跑來給他餵奶。

本義之外,嗛還指懷恨,即心有所銜。比如《史記.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嗛音銜,銜謂恨也。」大意是,景帝惱恨,心中懷恨卻沒有發作。後來,「嗛而未發」發展成為成語,意思就是懷恨在心而未露表露出來,其中的「嗛」,指的就是懷恨。

(二)qiàn。音出《廣韻》。指猴鼠之類頰中貯藏食物的地方。《爾雅.釋獸》:「寓鼠曰嗛。」郭璞《爾雅注》稱:「頰里貯食處。」如圖: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松鼠頰內貯食)

比如,柳宗元《憎王孫文》「(王孫)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就是把王孫比作了偷人食物的鼠類,稱他們有「嗛」;

(三)qiàn。通「歉」,指歉收;不足。因以後還要講「歉」的本字,這裡不再多說;(四)qiān。通「謙」,指謙虛。因以後還要講「謙」的本字。這也也不再多說。這兩個讀音,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均有提及。

(五)qiè。通「慊」,指滿足,滿意。因以後還要講「慊」的本字,這裡也不再多說。

嗛字主要記前兩個讀音。後三個讀音,是通假用法。嗛的小篆寫法如圖:

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什麼意思?

(嗛的小篆寫法)

註:本課程中的大量通假字情況,一般會在通假用法時標出所通之字以及所用字義,但不做詳細解釋,詳解請參見本字詞條。

(【說文解字】之148,部分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