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現代官員有「公車」,古代官員有「公車」嗎?有,但他們不敢亂坐

現代官員有「公車」,古代官員有「公車」嗎?有,但他們不敢亂坐

社會發展至今,公共設施、交通情況都較為完善。對普通百姓來說,雖然,不是人人都配車,但是,也不會有出行坐不到車的情況。

而針對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出行,國家也印發了《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其中的內容,就是改革公務用車制度,節省資源,保留必要應急、執法執勤等方面的用車,而其他普通公務出勤,則實行社會化供給,補發交通補貼等。

其實,「公車」這個詞,在古代並不是指「公務用車」,因漢代曾用公家車馬接送應舉的人,之後,便以「公車」泛指入京應試的舉人或代指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康有為聯合各省在京會試舉人聯名上書,即稱「公車上書」

歷史上,官員配「公車」從古至今都是一直存在的。這個專屬配車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方便工作、出行,當然,還表達了上級的嘉獎、身份的象徵。這就如同現在的公司企業,誰表現的最為突出,能力強、業績好、為企業創收等等,上級都會給下屬配車。

而在古代官員配車也是身份的象徵,曾有「貴者乘車,賤者徒刑」的說法,在正史《輿服志》的章節中,一般也都有關於不同等級官員配車分級的記載。

早在先秦時期,出行的馬車根據不同的需要,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可以分為「高車」與「安車」。乘坐高車需要站立而行,安車則是更舒適的坐乘,車輛同時也是公卿身份的標誌。曾經,就有一個關於孔子與其弟子的記載:

話說,孔子最為看重的弟子顏回去世,其父親想賣了孔子的座駕換棺槨卻遭到了孔子的反對,而孔子反對的理由並非自己小氣不願意,而是因為:自己身處士大夫之位,必須遵守用車制度。當時,即便孔子都不能隨意變賣自己的座駕,可見,用車制度的嚴苛。

漢朝建國之初,經歷先秦時期的壓迫和多年戰爭的破壞,可謂是「屍鴻遍野」,社會人口數量急劇下降,朝堂也是百廢待興,經不起更多的變動。所以,此時的國家,首要任務是休養生息,厲行節儉,並且,在出行一面,漢高祖更是以身作則。

據記載,劉邦自己的出行座駕都是四匹毛色不一的馬匹,上位者尚且如此,誰敢越過皇帝去了。到漢景帝時期,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終於恢復生機,漸漸繁華起來,而在配車上的要求自然也就更高了。此時,雖馬車名稱各異,但其外形大致相同。

而最大的不同,則體現在隨行車輛數量上:根據官員爵位的高低不同,官位越高馬匹數量越多。還有就是,在車輛的裝飾上,也會因身份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規定。

而這裝飾可以分為兩個地方:

其一,馬車車廂兩側的屏障,六百石以上、一千石以下官員只能將左側漆成硃色,而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卻可以將兩側都漆為硃色。

再來就是關於遮風避雨的車蓋了,千石以上官員可用皂繒覆蓋,三百以上用皂布,到平民百姓就只許用青布,劃分可謂嚴苛。「冠蓋雲集」中的「蓋」,其實,說的就是官員配車的車蓋。

而官員車輛基本由朝廷配給,上層官員在受印後分配車輛。對於基層,比如各縣衙的配給就沒有那麼充足了,只能保證機關主要官員乘坐,再往下那就是申請或自備。當時,有「領車」資格的官員還會配備專屬的役卒,比如:在劉邦尚是亭長時的朋友夏侯嬰,就曾是沛縣的官車專屬車夫。

秦漢時期崇尚馬車,重農輕商,所以,這個時代的商人是不允許乘坐馬車的,只能乘坐牛車。偏偏「時尚都是輪迴的」,這種情況到了兩晉甚至南北朝卻完全反轉了。西晉的晉武帝司馬炎就覺得:羊雖不如馬健壯,但是,其勝在性情溫順,羊車坐著舒適,分外喜歡。「羊車望辛」,說的就是晉武帝所坐的羊車。

到南劉宋時期,雖然,官方座駕仍是馬車,但是,延續魏晉朝的「時尚」,朝堂上下卻分外追求「個性」。最典型的就是宋文帝,他也與晉武帝有著一樣的偏好,喜愛羊車,覺得坐羊車高雅有品。再比如說:就有右光祿大夫顏延之,就喜歡乘坐由牛拉著的形狀千奇百怪的「車」招搖過市,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並且,那個事情,像這類例子數不勝數。

到後來南梁時代,直接就是官方規定「二千石四品以上及列候皆給軺車,駕牛」。而到隋朝,官員配車範圍被擴大到王公一下、五品以上。但是,也規定:除正式場合以外,即便是宰相也與百姓一樣只得騎馬,由配飾、儀衛標誌身份等級。唐宋時期與兩宋時期頗為相似,上層官員配備專屬車輛,有專門駕車的役卒,基層政府機關中之配備不足,只滿足主官需要。

到清末時期,中國史上的第一輛洋車「圖利亞」被袁世凱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慈禧太后,就因為這輛車,還有一個流傳至今的故事。

自認為身份高貴的慈溪太后,她覺得不能與太監平起平坐而要求拆掉司機座椅,讓司機跪著開車。這對於一個稍微了解汽車的人來說,這可不就是災難嘛,於是,他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破棉絮堵死油管,謊稱汽車壞了。

司機孫福齡向太后謊稱:車壞了,沒有修車之人。這車自然就是荒廢了,之後,欺瞞慈溪的孫福齡也因此惶惶不可終日,最後,便帶著一家子隱居了。這輛進口轎車也就悄無聲息,與大清帝國一起淹沒在歷史的煙霧之中了。

參考資料:

【《周禮·春官·巾車》、《輿服志》、《史記·東方朔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此皇帝有十六個孩子,除了女兒,兒子一個都沒成活,誰來當儲君?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懂這個道理必敗無疑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