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黃帥:城市災害來臨,我們如何應急避難?

黃帥:城市災害來臨,我們如何應急避難?

五四青年節來啦!《知識就是力量》特別策劃「青年科學家趣談科學」系列內容,我們將從航空航天、生命科學、化學、人工智慧、動植物、物理天文等領域挑選青年科學家,一方面帶領大家認識中國優秀的青年科學家群體,另一方面,這些青年科學家將帶領大家讀科學、知科學、愛科學。

在城市的公園、廣場、體育場,

我們時常能看到「應急避難場所」標牌

這是因為我國是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

為應對地震突發事件,

不少城市都設置了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這樣可以快速有序地疏散安置居民,

為居民提供可靠的應急避險空間。

那麼,當城市災難降臨,

我們如何利用身邊的公共資源避難逃生?

城市應急避難場所一般設置在哪些地方?

有哪些注意事項?

接下來,

青年科學家黃帥將為我們一一解答。

黃帥博士,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副研究員。2015年1月獲得北京科技大學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博士學位。中國地震學會會會員、國際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會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長期從事城市基礎設施的抗震及減災、海陸場地的地震液化機理和城市群防災減災體系的構建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主持了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北京市優秀人才項目和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等多項科研項目。2018年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包括SCI、EI檢索的學術論文30餘篇。獲得軟體著作權5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出版專著1部,參編專著1部,參加編譯行業規範英文版1部。參與完成的「鐵路邊坡地質災害監測評估技術研究」獲得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城市災害來臨時,如何應急避難?

撰文/黃帥

當前世界各地城市災害頻發,但是城市建設的發展與城市的防災資源環境並不相協調,尤其是在構築物抗震、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嚴重滯後,造成我國許多城市在面臨災害時表現得十分脆弱,地震、洪澇、雷電、沙塵、霧霾、高溫、乾旱等極端天氣災害對城市的影響越來越大。

圖1 常見的城市災害

而城市社區在防災、避災、抗災、救災等方面的能力直接關係到整個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因此提高城市社區的防災能力,對於城市整體的防災能力的提升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構建社區防災空間體系

提高城市社區的防災能力,關鍵在於構建社區防災空間體系。社區防災空間體系首先是確保建築物的抗倒塌性能,再充分利用社區自身具備的防災資源,完成社區居民的緊急疏散、安全避難,同時阻斷社區災害的蔓延等。圖2標示出一個社區基本的防災體系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橫屏觀看更清晰

圖2 社區防災體系

圖中標示建築物的抗倒塌性能:減小災害中建築物倒塌造成的損傷,需要進行社區內建築物的危險度評估,確保建築物滿足抗震規範標準,對危險性建築進行改修加固等措施。社區防災上的重要建築物要加強其耐震化。

圖中標示避難防災的路徑保障:要保障災害發生後災民的安全疏散,選擇合理的避難疏散路徑引導居民到達規劃的避難設施據點。首先要保證路徑的安全性,道路兩側建築物要滿足紅線要求。其次社區重要道路要滿足抗震要求,以確保救援及物資輸送。

圖中標示身邊避難場所和防災據點的確保:災害中可作為社區居民臨時避難的區域包括社區空地、活動廣場、社區小公園、中小學校等,要充分利用社區身邊的避難場所,保障其防災機能,設置相應的防災設施。

圖中標示火災等次生災害擴大化的限制:減少火災等次生災害的發生,首先加強建築物的不燃化,保證其防火性能。其次社區空地、綠化帶等起到阻止火災蔓延的作用,同時要具備滅火器等消防設施,及時的消防救援資源。

規劃城市避難場所

規劃城市避難場所是應對城市突發災害的有效措施。災害發生後,市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疏散到危險較小場地,並通過有效的災害管理進行有序的自救和互救行動,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小人員傷亡,降低損失。

比如,1923年的日本關東大地震引發的大火造成數萬人死亡和大量建築物燒毀,而在這場災難中,城市裡的公園、廣場和綠地等公共場所對滅火和阻止火勢蔓延起到了積極作用,東京有七成以上的人口因順利進入避難場所而得以倖存。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避難所收容的災民數也達到30萬人。

橫屏觀看更清晰

圖3 城市避難場所規劃圖

災害發生時人群沿著避難疏散路徑前往緊急避難場所,從人群的出行時間和動態避難特徵要求前往避難場所的疏散通道在足抗震性能的前提下,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和容納能力,並且避難路徑與各層次避難場所間具有良好的連通性,便於人員的轉移。日本一般將避難道路與綠道結合,以寬10m以上綠道作為避難道路進行疏散。

圖4 疏散道路與避難場所的相關性

社區避難場所主要包括社區內部的小公園、學校操場、空地等場所並且被規劃作為避難用地。《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2007)中規定緊急避難場所服務半徑為500米,步行約5~10min之內可以到達,因此避難場所的服務面積以緊急避難場所為中心,以500m為半徑畫出同心圓,所覆蓋的區域面積占社區總面積的比率為社區避難的可達性。

圖5 緊急避難可達性示意圖

以社區層面進行的防災建設更加接近居民的實際需求,以社區避難場所為例,如圖6和圖7是2013年蘆山地震中以城市小廣場和中學校園為依託的避難場所。社區周邊的小廣場和校園作為避難場所,一方面居民方便到達,另一方面居民熟悉其地理環境。

圖6 蘆山縣城

圖7 蘆山中學

學校運動場可以作為避難場所,規劃中應該提高其利用率以及對周邊社區的服務能力,如圖8和圖9所示。

圖8 學校避難場所內部

圖9 避難場所外圍道路

以安貞西里社區為例,內部有安貞社區公園,佔地面積19000平方米,公園共有6個出入口,北邊有公園正門及其左右兩個出入口,東邊有一個,南邊有兩個,這些出入口均設置了無障礙通道和相應的標識,同時公園正門邊設置有應急物資供應站,避難場所內部各種配套設施完善。此外,社區還包括五路居第一中學操場、安貞里二小操場、北京BISS國際學校操場、華聯商廈門前綠地等避難空地,總避難面積達33715.5平方米,人均避難面積達到2.12平方米/人。此外社區緊鄰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中心避難場所,應急避難條件十分便捷。

圖10 內部指引標識

圖11 外部指引標識

圖12 應急物資供應站

圖13 社區內部避難廣場

社區小範圍防災區域內合理設置疏散通道,充分利用綠地、小公園、操場等開闊地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等,從社區防災角度來說來說更加容易實現。通過對城市中各個社區防災能力提升的逐步推進,點面結合,最終實現城市整體防災能力的提升。

總體而言,防災社區的建設就是要將社區潛在風險消滅在社區層面,最終實現整個地區或城市各個擊破、化整為零的防災結構模式,可避免災害無序擴散,有效降低傷亡和損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 的精彩文章:

太陽活動到底對航天活動的影響有多大?
青年科學家趣談科學 劉衍:超低能耗建築來啦,冬暖夏涼不是夢!

TAG:知識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