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一名候補知縣冤死,嘉慶帝大發雷霆,殺知縣,流放總督巡撫

清朝一名候補知縣冤死,嘉慶帝大發雷霆,殺知縣,流放總督巡撫

清朝的會試過後,考中了進士就進入了候補知縣的行列,已經成了公家的人。要說天下的官員多如牛毛,皇帝恐怕只能記得一些重臣,大多數官員的名字他都記不住。但是今天要說的,卻是一個候補知縣,此人一死令皇帝大動肝火,甚至親自為他出頭。

李毓昌,生於1772年,老家是山東即墨(屬青島)。此人從小品行端正又懂得孝敬長輩,是一個勤奮好學的讀書人。他23歲時考取了舉人,36歲時考中進士,也是在這一年他被朝廷安排到候補知縣行列中,成了預備役官員。

清朝要考取功名非常困難,李毓昌勤學苦讀多年,因為人品端正又飽學多才,因此在家鄉口碑極好。很快他就被朝廷委以重任,只是這個任務並不是好差事,很多人避之不及。

原來嘉慶年間很不太平,不是白蓮教鬧事就是南方出現水患,百姓生活非常艱辛。李毓昌被安排做候補知縣的這一年,正逢江蘇山陽出現水患。當地大雨不斷,山陽很多村莊被淹沒,面對重大災情嘉慶帝下令籌措20萬兩撥發給受災的山陽縣。這些救災錢卻有大部分都進了官吏的手中,沒多久地方上又上奏摺伸手要錢,這令嘉慶憤怒不已。

做了十多年皇帝的他明白,這些錢這麼快就用光,八成是被各級官吏中飽私囊了。雖然氣氛於貪官的無恥,但是也不能放著數萬災民不顧,皇帝只能再次下放救災銀。只是這次,嘉慶要求兩江總督安排督察官員下鄉,隨同賑災銀兩一同前往災區。皇帝是希望在嚴防死守下將救災錢都發給需要的災民,防止有貪官渾水摸魚。

李毓昌初入官場,還沒有沾染上官場上的惡習,再加上本身名聲好,受到了兩江總督的任用。前一次救災銀有一半都被山陽知府截下了,他自己扣下大半還不忘在官府上下打點,此人已經撈錢成性,根本不容人插手。很多一同來的官員都收了知府的好處,他們打著官腔,根本不理會知府謊報人數、冒領受災銀的惡行。

李毓昌每天都走訪在各個受災村落,親自核實受災情況,來到山陽縣不到一個月,他就複查完了兩個鄉的救濟情況。通過這些走訪他掌握了很多山陽知府的罪行,決心把走訪到的情況都寫入奏摺據實上報。但是他沒想到,自己每天的工作都被山陽知府掌握,此時對方已經起了殺心。

李毓昌也曾收到山陽知府的封口費,但是耿直的他拒絕了這筆黑心錢,這也令狠毒的知府頓生殺意。

一日山陽知府請李毓昌到家中飲酒,席間他幾次勸說李毓昌為官不要太清廉,這樣對自己沒有好處。李毓昌不願聽這番洗腦,拂袖而去。當晚,他就被自己身邊的隨從下了鴆毒,毒發掙扎時,幾個惡仆又一起合力將他勒死,最後做出了上吊自盡的假象。原來這些人早就被山陽知府買通,不惜收下黑錢殺死主人。

在山陽知府的打點下,李毓昌的死被記錄為辦差不利,負疚自盡。案情上報後,當時安排李毓昌去督察的兩江總督也沒有起疑,案情最後就被如此定性了。

直到一年後,李毓昌的妻子在家中發現了一封文稿。文稿上提到山陽知府冒領災銀,還用錢財誘惑督察員。看到這些後,李家人開始懷疑親人的死,他們找人開棺檢查,發現人竟然是死於中毒,於是李家叔父帶著證據去告御狀。

幾番周轉後,案件呈到了金殿上,嘉慶帝為此大怒。他派人嚴查後了解案情,親自為此案做出了裁斷:兩江總督、江蘇巡撫被革職流放,害死李毓昌的山陽知府和一眾惡仆都被處死。為了表彰忠臣,皇帝還下令以知府的規格為其重新下葬,又賞賜他的侄子為舉人,同時讓地方官府捐資一千兩給李毓昌的後人,供他們日後生活所用。

就這樣,皇帝親自為一候補知縣出頭平反冤屈,此後忠臣也可瞑目。

參考丨《憫忠詩》《清史稿》《清俾類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陵墓為什麼遲遲沒有開挖?一是不想挖,二是不敢挖

TAG:一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