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瘋狂的排外是怎麼產生的?

史上最瘋狂的排外是怎麼產生的?

文|陳卿美

天朝上國,長久以來是一個舒適區。

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打開,中西方文明強烈碰撞。

兩種文明的劇烈衝突,讓長期處於舒適區的國人產生了各種不適。

久而久之,情緒激化,形成巨大心理屏障。這就是排外心理的應激反應。

排外年年有,庚子年最強。1900年就是排外思潮的集中爆發點。

世紀之交的一場庚子之變,成為了近代中國文明的轉折點。

1

對於不同階層,排外的原因有很大區別。被統治階層與統治階層因為需求不同,產生的排外心理也有巨大差別。被統治階層以義和團為例,統治階層以慈禧、大臣、督撫為例。

義和團,是晚清的一大特色,因為這種組織在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義和團誕生於山東西部,最初為一種自發的、鬆散的農民組織。沒有統一的領導人,不以推翻政權為目的。

義和團的產生原因比較複雜,既有自然災害的原因,也有民間地下組織滲透的原因,還有外來宗教壓迫的原因。總之,義和團興起的初衷更多是保護農民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遭受盜匪、教民的侵害。簡而言之,就是抱團取暖。

隨著義和團的興起與壯大,義和團逐漸走上了一條強烈排外的不歸路。高舉「扶清滅洋」大旗,從山東擴散到直隸,再蔓延到京津、華北,呈現出一片燎原之勢。

義和團的排外主要兩點原因。一是根植於底層百姓內心的愚昧與迷信,一個是來源於民教衝突、信仰衝突、文化衝突。

愚昧與迷信,相生相伴,均會導致自負心理高漲。比如義和團中法術盛行,諸如「刀槍不入」、「神仙附體」、紅燈照「聖母下凡」、不僅迷惑了眾多百姓,還忽悠了清廷高官,甚至慈禧也差點上當。有神功護體,就有了武裝自信,又何懼洋人的槍炮。

另外,西方宗教在中國的迅速發展,逐漸對農民形成了擠壓之勢。高聳的教堂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這種有別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異形建築對農民心理是一種無形的衝擊。最關鍵一點,教會在各地非常強勢,當地官府也要禮讓三分。為了發展信徒,各地教會通過物質誘惑等多種手段,大量吸收農民入教。一些地痞、流氓、盜匪,或是某些秘密教門的人士,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也紛紛加入其中。時間一長,民教衝突便大量增多。

當教民與普通民眾發生糾紛時,教會通常會向地方官府施壓,導致司法不公案件頻發。義和團則成了民眾自衛、對抗教民、打擊教會的最好組織形式。因此,義和團「滅洋」的主要任務就是燒教堂、殺教徒。當然,燒殺搶掠也自然不會少。

也正是義和團的嚴重排外行為,讓飽受列強欺壓的清廷似乎看到了希望。清廷聯手義和團後,讓義和團有恃無恐。在清廷的支持下,義和團由農村包圍城市,進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西方列強在京津兩座城市,有著巨大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由此,京津也成了義和團排外的主戰場,最終直接點燃了庚子巨變。

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行閱兵

2

再說統治階層的排外原因。統治階層我們以慈禧、載漪、毓賢為代表。慈禧是最高統治者,載漪是端王,毓賢是地方督撫。三人都是「肉食者」,三人排外的共性皆為權力。

慈禧排外,主要兩個原因,一是討厭列強幹政,二是害怕失去最高權力。慈禧是一位權力慾望極盛的女人,喜歡獨斷專行,垂簾聽政是具體表現。唯一的掣肘就是來自列強。戊戌政變後,日本、英國幫助康有為、梁啟超逃脫,英國干涉處理張蔭桓。這些都讓慈禧大為不快。乙亥建儲,列強集體不認可,更是讓慈禧耿耿於懷。

真正刺激慈禧的是列強要求剿滅義和團,甚至要調八國聯軍進京。列強的行為都是強烈的施壓行為,這讓慈禧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自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控制逐漸加強,向清政府頻頻施壓成為常態。清政府就像委屈的小媳婦,而列強就像蠻橫的婆婆。洋人們習慣了對清政府頤指氣使。

1900年3月,義和團瘋狂攻擊洋人的現象愈演愈烈。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給英國政府的的報告中稱,「我們認為必須施加最強大的壓力,以喚醒清政府。」竇納樂用的是「喚醒」一詞,而在慈禧看來,則是逼迫,是干涉內政。竇納樂所指的「最強大壓力」,就是調兵進京。這在慈禧看來,就是軍事威脅。

各國公使不斷聯合照會清政府,慈禧視其為威脅;列強軍艦雲集渤海灣,慈禧視其為施壓;聯軍佔領大沽口炮台,慈禧視其為宣戰。八國聯軍進京,慈禧視為企圖推翻政權。

一直被不安與恐懼包圍的慈禧,怎能不排外。慈禧掌權四十年,豈能容忍他人指手畫腳。推翻自己,那必須以命相博。雖然事後證明,八國聯軍沒有推翻慈禧、推翻清廷的企圖,但以當時的形勢,高度敏感的慈禧並無法做出清晰準確判斷。

完全失去安全感的慈禧最終也失去了理智。在殺掉袁昶、許景澄等五位主和大臣後,毅然下旨向列強宣戰,攻打外國駐京使館,並動員各地督撫進京勤王,試圖與列強決一死戰。這一系列瘋狂的行為將中國推向了災難的深淵。

對於自己的做法,慈禧也有過反思。據《庚子西狩叢談》記載,流亡狀態下的慈禧曾說,「我本來是執定不同洋人撕破臉的,中間一段時間,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

相比一些守舊大臣,慈禧算相對開明派。慈禧曾支持洋務運動、幼童赴美、戊戌變法,一度還曾退隱歸政。戊戌政變後,慈禧逐漸趨向保守,排外心理頓生。

3

端王載漪是義和團大鬧京城的禍首。作為義和團的最高領導,載漪排外大致有三個原因,一是滿臣守舊,對西方文化的本能排斥。二是抬升自己權力需要。三是報復外國人。

以載漪為代表的守舊勢力在清廷內很強大,如載瀾、剛毅、啟秀、徐桐等人。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是反對戊戌變法,仇視西學。「惡西學如仇」,甚至到了「每見西人,以扇掩面」的地步,如徐桐。

戊戌政變後,慈禧欲廢掉光緒,立「大阿哥」溥儁為皇帝,載漪正是溥儁的親爹。因此,在這個建儲過程中,載漪是最大的受益人。但此事徹底遭到西方的無視,不僅慈禧惱火,載漪更氣憤。自己當太上皇的夢想差點就實現了。

據《戊壬錄》記載,1900年1月24日,當慈禧以光緒的名義宣布立儲的聖旨時,載漪滿心歡喜,在家中隆重準備茶點,坐等外國公使上門祝賀。誰知,竟然無一個外國人登門。載漪不甘心,連等三天,連個洋人的影子都沒見到。載漪嚴重丟了面子,可以想像,他對洋人是何等態度。

三個月後,作為滿清權貴,本已掌管著虎神營的載漪,又接管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頓時集軍、政、外交大權於一身。權勢熏天的他,正好藉機擴大自己的權勢,以早日實現太上皇的夢想。他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義和團。

在他的支持下,6月份,義和團大規模進入北京。本來京城戒備森嚴,不允許義和團擅自進入京城。尤其在進入京城前,義和團曾攻佔了涿州,製造過很多動亂。此番引義和團入京,正是載漪、載瀾兩個兄弟的大手筆傑作。當時的北京市民都已經清楚,義和團是端王招來的。

載漪為一家的私利,引禍入京,讓義和團成為動亂的根源,也讓慈禧騎虎難下。更誇張的是,載漪在端王府設立總壇,公開接見義和團,鼓勵義和團排外。義和團本是沒有統一領導人的組織,有了載漪最高領導的親自號令,更加為所欲為。從此,京城便無寧日,打砸搶橫行,前門整條街都被義和團燒了個乾淨。

以載漪為首的這些頑固守舊勢力,氣焰熏天,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慈禧。尤其是載漪謊稱,洋人會把慈禧拉下馬,更加劇了慈禧的恐懼。慈禧是無辜的嗎?自然也不是,這些大臣正是她所信任、提拔的。

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東單被載漪的虎神營官兵打死,這一偶發事件迅速激化了中外矛盾,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一個重要導火索。當八國聯軍佔領北京,要求懲辦禍首時,載漪毫無例外排在第一位。

載漪誤國,無以復加。

4

毓賢是地方督撫中極端排外的代表。在義和團興起時,他是山東巡撫。義和團作亂時,他是山西巡撫。他因義和團而榮,也因義和團而丟了性命。毓賢排外的主要原因是愚忠與盲從。朝廷說颳風,毓賢就下雨。

在山東,他主張民心可用,對待義和團從剿到撫,鼓勵義和團攻擊教堂與教徒。對義和團在山東的逐漸壯大,毓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向慈禧、載漪等人彙報義和團發展情況時,故意誇大事實,蒙蔽聖聽,既有邀功心切,也有自己愚昧的原因。

在山西,他大力扶持義和團,義和團聲勢猖獗,覆蓋全省,民教衝突不斷。這還不滿足,他親自導演了太原慘案,將50名天主教、新教中外教徒殺害在省府門前。

在他執政山西期間,各種排外仇殺事件層出不窮。據各種不同資料統計,山西外國教徒被殺159人,有說是178人,也有說是191人。被殺掉中國教徒及家屬多達萬餘人。整個庚子年間,沒有哪個省像山西這樣,殺人如麻。

作為傳統官僚,毓賢的為官策略,就是瞅准風向,緊跟朝廷。清廷要利用義和團,他就大力鼓勵。清廷說不能與洋人講和,毓賢就迅速與洋人決裂,勢同水火。

或許毓賢以為,只有與清廷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住自己的烏紗帽,甚至還有可能高升。但同是地方封疆大吏,在庚子之變時,劉坤一、張之洞敢於進行「東南自保」。相比之下,毓賢就沒有這樣的認識與膽識。如果與他的接任者袁世凱相比,毓賢同樣遜色不少,無論是謀略還是手段,袁世凱都甩了毓賢幾條街。

當載漪領導的義和團在京城興風作浪之時,毓賢領導的山西義和團同樣也驚天動地。而袁世凱主政下的山東,卻是一片風平浪靜。按說山東本是義和團的發源地,當京津等地都在大鬧義和團到時候,山東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山東的穩定,得益於袁世凱的高超謀略。他對山東義和團進行了重新定義,若真義和團就奔赴京津,留在山東的,全算土匪,一律嚴懲。此招一出,再上袁世凱的雷霆手段,山東義和團根本沒有掀起大的風浪。

毓賢唯清廷命令是從,最終還是被清廷拋棄。一個沒有政治謀略、沒有政治遠見的封建官僚,落得此下場也毫不稀奇。

5

從慈禧、到載漪,再到毓賢,從上至下,越往下排外似乎越極端。慈禧作為一國統治者,是「大排外」。毓賢作為一省統治者,是「小排外」。大小排外,遙相呼應,上下互動,排外頻繁。直至排外產生共振,導致後果嚴重,一發不可收拾。

難道排外仇洋是別無選擇嗎?站在慈禧的立場上,被載漪煽動的義和團綁架,剿撫兩難。八國聯軍欲進軍北京,和戰兩難。似乎只有聯手義和團反制洋人一條路。其實不然,因為八國聯軍出兵的目的並不是推翻清廷,推翻慈禧。在這個關鍵點上,慈禧判斷失誤,導致結果一團糟。

誰影響了慈禧的判斷呢?慈禧執政四十年,重大戰略錯判,究竟原因,雖有載漪等人的鼓噪,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慈禧自身。一個嗜權如命的人,一個衰落的王朝,沒有了自我革新的機制,就像一個非常怕死,身體又極度虛弱之人,已經喪失了生命機能,各種怕,怕光、怕聲、怕水……

排外,根本還是緣於骨子裡的自卑與恐懼,是制度與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現。清朝的天朝大國氣象,早被西方文明擊得粉碎。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說「據余所信,時人每將中國排外運動歸咎於教育方面,實屬完全錯誤,中國排外運動之所以發生,乃系由華人漸漸自覺,外來新文化實與中國國情不適之故。」

當慈禧還在焦頭爛額的時候,當清廷上下大力排外的時候,法國巴黎舉辦了萬國博覽會,這已經是巴黎第五次舉辦世博會。盛大的世博會上,凝結著人類智慧的各種工業品琳琅滿目。為了籌辦此次世博會,法國工業部長儒爾·羅什說了一段影響世界的話:

「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距離變得越來越短,鄰居也就越來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鄰居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鄰居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將面臨危險。」

這段話,如果慈禧也能聽到,不知會怎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日本政府如何籌措甲午戰爭軍費?
有多少小吃在抱慈禧的大腿?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