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學書法應該怎樣「讀帖」?

學書法應該怎樣「讀帖」?

讀帖,就是拿著古代碑帖資料進行閱讀。

有人說「看"和「讀」帖一樣,其實完全不然,一字之差,卻相隔萬里之遙。看,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讀,才是體味其中奧妙。讀帖不能像看小說,不動腦,更不能不動手。動腦,就是要琢磨 「帖」 ,也就是專業術語里講的 「形質」,帖上的字的點畫、結構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

學書法應該怎樣「讀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東晉 王獻之 《中秋帖》

其一,對於「字」,看它的提按、頓挫、疾徐、藏露、方圓的用筆技巧。

著重體會書家的「筆力」。古人對此又叫「骨力」或 「骨氣」。但是,我們在「三餘」動手在宣紙上「臨」有困難,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著畫,也有叫「空臨」。這樣更易於反覆體會每個字的用筆。

第二,還要看每篇的章法,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首尾相應,上下承接,左右顧盼,遞相映帶,參差錯落,伸縮抑揚及和諧統一。

就是要熟記每一個字的筆法。每周起碼要記住一個字。這樣時間久了,每個字都達到相當熟悉時,你再臨帖或創作時,就會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漸領會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寫帖的「氣」和「神」。這裡的「氣」也就是專業術語里的「貫氣」;一看「形連」,即字與字之間的有形連接;二看「引帶」,即上個字的末筆與下個字的首筆鋒芒是如何呼應的,也叫「意連」。

學書法應該怎樣「讀帖」?

西晉 陸機 《平復帖》

第三,看「勢連」,即字與字之間的俯仰顧盼,筆斷意連是如何銜接的。至於「神」,由於才疏學淺,不敢妄談。

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 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 潛移默化, 以加深理解, 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鑒賞能力。有句話叫「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 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 讀帖勝於臨帖。學習古人,首先要繼承和領略書法大家的各人風格,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逐步尋求變化。在領略的基礎上去尋變化,時而久之日積月累,你的書技定會有很大提高。

學書法應該怎樣「讀帖」?

東晉 謝安 《中郎帖》

接下來就是如何「細臨」了。

對照原帖臨,萬萬不可心急。一定要有耐心、慢慢來,細細臨!坐著和站著寫都可以。我的體會是:臨小楷,宜坐著;寫拳頭大的及以上的字,宜站著寫。小楷最好也懸肘寫。開始不要怕筆畫寫的不像。

「臨帖」先練的是手力、腕力和臂力。練到手拿起筆寫起字來不抖後,再往「像」處去臨。就是求「形似」了!每天能堅持1小時左右足矣!關鍵是能否堅持。臨帖一練毅力;二練字;三練心性!開始懸肘把握不好輕重,是在所難免的。只有練一段時間就自然可以了。

學書法應該怎樣「讀帖」?

唐 歐陽詢 《季鷹帖》

臨帖需用功力,功力需要積練,積練需要臂力,而臂力又來自於實踐與理念的積累。在練的過程中要不斷琢磨怎樣能想辦法讓筆聽你的使喚,這是至關重要的!臨帖時關鍵是掌握好「運腕」。腕力與指力的配合運用極為關鍵。此力來之於「心」,通過「肩」、「肘」、「腕」、「指」達於筆毫!其次必須要力求忠於原字形,不能隨意加減。

用心對待每一筆,並儘可能讓每一筆的心態保持一致,萬不可浮躁,須等心跳慢下來,再息神凝氣片刻,方可開始。我在的辦法是:坐下來不提筆就寫。而是細讀將要臨的帖半小時左右之後,再濡筆蘸墨臨之。臨帖之始,當「專一」不移。仔細分析,身體力行,收穫則會日積月累。關鍵是要找到一種 「感覺」 !細緻臨帖,自己心裡無數,則不易把字寫好。

學書法應該怎樣「讀帖」?

唐 李世民 《溫泉銘》(局部)

學習書法,猶如歷練人生,隨著個人的努力,必然會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人,這一輩子一定要不停地奮鬥才對。一個人一生不能沒有追求!生世之時,唯有「快樂」與「健康」和「享受」屬於自己。只有奮鬥,才會有「快樂」。

學習書法就是一件尋求「快樂」的事情。而「讀帖」和「臨帖」,不僅是書法創作的基石,也正是我們尋求精神和生理「快樂」的有效途徑之一。

- end -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書法屋

總監丨馮錯

主編 | 凌晨 Anna

責編丨凌晨

學書法應該怎樣「讀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乾貨分享:書法各體的臨法
讀懂褚遂良,才懂得楷書的精神!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