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陽明:知進知退 是最難的修行

王陽明:知進知退 是最難的修行

日知錄

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工夫節次。

——《傳習錄》

一直都很欣賞這樣一種人:

說話說到酣暢淋漓處,對於不該說的,也能管得住嘴,適時保持緘默;

做事做到意氣激揚時,對於不當做的,也能剎得住車,懂得收斂克制;

不管是怒火中燒,還是誘惑難當,都能穩重自持、不亂方寸,將負面的情緒和貪慾化解於談笑之間。

這便是王陽明所說的:「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

無論順境逆境,無論是悲是喜,言語行動都能把握好進退、拿捏好分寸,而不是任由情緒意氣牽著走,圖一時痛快,惹得事後懊悔。

知進知退,看似不過是關於一個人如何自處的小事,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而努力做好這件事原本就是修行本身,所以陽明稱之為「天下之大勇」。

王陽明在京城的時候,曾與一位名叫王純甫的友人往來甚密,兩人經常一起談天交流,陽明經常給予王純甫真誠的指引和建議。

後來自從京城一別後,王純甫漸漸對陽明產生了疏遠之意,陽明卻依然不改當初,以誠相待。

久而久之,王純甫對陽明的心學產生懷疑,甚至四處誹謗和詆毀陽明。

面對昔日友人的薄情寡義,陽明的弟子憤憤不平,忍不住寫信將此事告訴陽明。

誰知陽明反倒回信勸慰弟子,如果斤斤計較於王純甫的所作所為,只會讓自身陷入無意義的憤怒和怨恨中,不僅處境不會變好,心胸也會越來越狹隘。倒不如藉此機會反省自身,如果於良知無所愧怍,便無損於心境的平和寧靜,反而可以成為進德修業的資糧。

這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同樣經歷不利的情境,有的人衝動冒失,心急火燎地採取行動,反而深陷其中,讓事情變得更糟;有的人只是遵循良知,行當行之事,最終在這段經歷中以百倍的速度獲得成熟,之前的一切困難,也都不在話下。

在崇尚陽剛的傳統里,很多時候人們過於強調剛直勇猛,強調一往無前。在「不進則退」的觀念下,隱忍退讓彷彿成了懦弱逃避、軟弱沒出息的代名詞。

事實上,有原則的「退」比無知的「進」更勇敢,而一時的「退」也是為了長遠的「進」。

正如王陽明曾說:「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工夫節次。」

不要試圖在冬天的土壤里去播種,因為在本應藏伏的季節里註定不會發出新芽。

衡量一個人是否強大,不只要看他是否擁有「進」的勇敢,也要看他是否耐得住「退」的寂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人能共享物品 也應共擔「公德」
《中庸》:最重要的人生修養 學會約束自己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