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不能打?北大心理學教授教你如何科學揍娃!

孩子不能打?北大心理學教授教你如何科學揍娃!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一大早起來,老編輯的朋友圈就炸了鍋:

有的家長表示「不同意」,朋友圈發問:為啥沒有「國際打小孩日」?

還有的家長,直接尋找起了應對辦法,

圖片來源:老編輯的朋友圈

嗯……想起每次氣得自己火冒三丈的娃,老編輯也想問問:娃哪裡可以打?怎麼打最合適呢?

對此,北大研究心理和認知學的專家張老師是這麼說的:

孩子犯熊,專家同樣忍不了。娃娃該揍也得揍,但揍娃不是為了出氣,還得講科學。

今天,我們就請張昕老師講講他的科學揍娃論。

讀書人的事,能算打么?

應該叫「強化與懲罰」!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首先,為了怕給孩子造成真的肉體傷害,我建議打孩子只打屁股或手心,不用工具,不要太使勁兒,這樣不會受傷。

或者,不贊成體罰的家長也可以將「打」替換成別的懲罰方式,比如罰站(正懲罰)、扣掉零食、扣掉娛樂時間(負懲罰),只要能起到「強化與懲罰」的作用就行。

有人問,不使勁兒那還叫打嗎?

其實,一方面,打孩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他疼或受傷,而是為了心理震懾;另一方面,即便不疼,孩子明白這是懲罰之後就會有所忌憚。

我的孩子就曾經悄悄對我說:「爸爸,其實你打屁股一點都不疼,但我怕你打。」

ps:我們父子感情還是很深厚的!

圖片來源:網路

打是建立規則

不是發泄情緒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在開打之前,我們要明白一點:打,是為了規則的建立,而不是為了父母自己壞情緒的發泄。雖然打孩子是個力氣活兒,但「怎麼打」卻是需要科學發展觀來指導的。

這一點上,行為主義先驅、心理學家華生給了我一些啟發。他說:

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一個由我支配的環境,我可以保證,無論這些兒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們培養成為任何一種人,無論是政治家、軍人、律師,抑或是乞丐、盜賊。

圖片來源:網路

雖然我個人極不贊同用上述這種早期行為主義的主張去「馴化」孩子,但這其中所蘊含的「強化與懲罰」的教養方式如果能加以適當使用還是蠻有效果的(「強化與懲罰」是心理學術語,別看它看起來挺不明覺厲的,其實就是賞罰分明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及時懲罰才有科學性

當然了,我這裡要討論的是科學,那懲罰的科學性在哪裡呢?就是——即時懲罰永遠最奏效。

也就是孩子剛一犯錯就懲罰,最能讓他牢牢記住到底錯哪兒了,孩子會特別容易建立懲罰和錯誤行為之間的聯繫。

所以懲罰要在犯錯的當下,讓他挨個明白揍;如果犯錯的當下不方便懲罰,那回家懲罰之前也一定要清楚列出他的罪狀。

我個人不太贊同那種秋後算賬的懲罰方式(尤其是低齡幼兒,因為他們的記憶系統還不牢固,所以間隔懲罰效果甚微)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懲罰,或者說讓孩子害怕被懲罰,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讓某種不希望(undesired)的行為更少出現,讓孩子明白這個社會的規則是如何運行的,才是懲罰的目的。

如果孩子只知道怕打怕疼,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這打不是白挨了嗎?

有一次娃說「爸爸,我要是能學孫悟空變小鑽到你肚子里就好了,那樣你就打不到我的屁股了」,我聽完心裡還是挺辛酸,挺難受的。

因為費半天勁白打了!說明他沒明白自己為什麼挨打,下次害得接著打。

圖片來源:網路

適當懲罰的同時

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有同學可能要問了,打孩子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嗎?

畢竟我們很多父母可能屬於「愛與自由」派的,對於糟糕親子關係造成的惡果都非常忌憚。

我的觀點是,第一,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脆弱。

大自然也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如果家長強行給孩子營造一個「順娃者昌逆娃者亡」的童年,那這孩子長到 30 歲走在大街上被人白一眼,當場就能氣死過去。

第二,懲罰和管教孩子時,家長不要首先帶有激烈的情緒反應,而是要保持一個平靜、穩定的情緒狀態。

你自己先大喜大悲大嗔大怒的,不給孩子造成童年陰影就怪了……而且,家長的激動、憤怒、壓制,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和反感情緒。

我們應該明確一個前提——對事不對人——我罰你,不是因為我滿腔怒火需要發泄,不是因為你是壞孩子,更不是爸爸媽媽不愛你了,而是因為你做了不對的事情。

我們的目的是給孩子建立規則,而不是發泄自己的糟糕情緒,如果家長做不到這一點,那我建議他在管教孩子之前先學好情緒管理。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為了孩子頭髮都操心沒了的、我院非著名畢業生兼心理學家宋爺,他的家裡有一桿戒尺,每次打娃之前都會冷靜地宣讀一條基本原則:現在不是爸爸要打你們,而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我必須教你做人。

得分清楚什麼事該罰

什麼事不該罰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在知道了該怎麼科學地打孩子之後,還有一點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什麼時候才該打(懲罰),什麼時候不該打(懲罰)。

我們要明確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很多在大人眼中的異常行為,在兒童的某個發展階段可能恰恰是正常的。

不要用大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標準去評判孩子的行為,只要耐心地、一遍遍地教會他們這個世界的規則就行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這幾天我也收到了很多關於親子相處的詢問。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問的:

張教授,我家女兒我真是沒法帶了。晚上背兒歌,她三四句不會,我就讀第三四句。她立刻有情緒了,問我「為什麼不從最前面開始讀?」我說一二句你已經會了,我們抓緊時間揀不會的讀。她說不行,一定要從第一句開始讀。那好吧,那就讀吧。但是我讀三遍,她一句不吭聲,我說你倒是跟讀出來呀!她說我是在心裡讀的。然後就開始哭喊、無理取鬧……

然後我說睡覺吧,她就不肯,問我為什麼要洗臉,為什麼要刷牙,為什麼要上廁所,為什麼要睡覺……後來我煩了也不理她就看新聞,看到進博會要封路的新聞,她就突然心情又好了,過來插嘴問為什麼會封路,然後她就沒事了,自己去刷牙洗臉了。這孩子是不是有什麼毛病?我真不明白她為什麼就這麼熊……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你看,這裡涉及到的很多問題,在大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在兒童階段來說,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孩子念詩非要從第一句開始念,可能是因為她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必須按照某種秩序來行事的現象,否則就會大發脾氣。而且與此同時,因為前額葉發展尚未完全,兒童的情緒控制能力比成年人弱得多。

這個案例中的女兒,因為讀詩「秩序」被母親打亂,已經崩潰大鬧,而後續的「媽媽讀三遍她都不吭一聲」,「刷牙洗臉睡覺都不配合」等反常行為,其實都是因為她還處在情緒尚未平復的狀態中,會表現出非常難合作,非常「作」的行為。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我在以前的推送中曾經提到過不少現象在大人看來無法理解,但卻屬於兒童的正常階段性特點,例如,鏡像書寫、重複行為等。這裡可以再介紹幾個:

叛逆期——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會出現三個叛逆期(2~3 歲、7~8 歲、青春期),這正是孩子自我意識出現的表現,你說東我非得往西,你越不給我非得要。

秩序敏感期——2~4 歲孩子有時會出現必須按照某種規則或秩序來行事,否則就會大發脾氣。

完美敏感期——發生於 2~5 歲,表現是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比如給他餅乾必須是完整無缺的,有縫隙或者缺角,就會拒絕甚至大鬧。

撒謊期——4~5 歲孩子可能出現說謊的現象,這正是孩子的共情能力、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能力飛速發展的體現。謊言也分「白謊」和「黑謊」,對於無傷大雅的甚至是善意的白謊,大可不必發作;對於損人利己的「黑謊」,才必須要立即糾正。

穢語關鍵期——孩子開始模仿大人說髒話了,大人反應越激烈他越來勁。這種時候大人自己注意言行,同時在他學說髒話時無視他,效果反而會更好。

遇到這些情況導致孩子「不可理喻」的表現,我覺得家長是大可不必太往心裡去的,這時就心裡默念十二字箴言「我生的我生的,很正常很正常」就可以了。

以平常心對待,不要自己先焦慮或情緒失控起來。

圖片來源:網路

而在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我建議首先可以轉移注意力(比如該母親後來自己看電視,孩子開始關注封路的新聞,實則是無意中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比較犟,大人刻意地轉移注意力無法奏效,越哄她越來勁,那就冷處理(比如這位母親的「我煩了就不理她」),讓她自己冷靜下來,她也會自己找台階下的。

但如果你發現,孩子的行為並非是因為以上原因導致的,而就是違反規則的問題——例如說好的事情不肯遵守,不上學耍無賴,一不如願就滾地神功,欺負小朋友等……那請不要猶豫,讓我看到你們的雙手。

圖片來源:網路

最後還要補充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原則:育兒是一個很複雜很宏大的系統性問題,但任何育兒問題萬宗歸一,關鍵點都在於良好的親子互動和親子陪伴

如何給孩子建立賞罰分明的規則世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如果親密的親子關係從一開始都沒建立好,那麼就別痴心妄想著僅憑一招「強化與懲罰」「胡蘿蔔加大棒」就能處處奏效了。

本文來源:Dr昕理學(ID:PKUPsyX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媽媽 的精彩文章:

最佳的催奶方式只有這 1 個,你知道嗎?
卵子小姐姐去相親了,只有 1% 的機會能成功……

TAG:丁香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