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了不被罵,我挨餓半個月 | 不敢回懟,壓垮了多少成年人

為了不被罵,我挨餓半個月 | 不敢回懟,壓垮了多少成年人

為了不被罵,我挨餓半個月 | 不敢回懟,壓垮了多少成年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 | 五花鹿


1

前幾天,有個新聞刷遍全網。

17歲的少年從一輛車中跑出,直奔橋邊,翻身一躍,跳橋身亡。

起因是:

他和同學發生了衝突後,被媽媽批評了。

整個過程不過幾秒,媽媽反應過來時,已經無力挽回,只能捶地痛哭。

很多文章都在譴責媽媽。但由於不清楚具體發生了什麼,也看到了媽媽的痛苦,在這裡,我們不做太多的評價。

但當看到網友對孩子的批評,說他脆弱、矯情,甚至有人說,就是從小罵得少才會這樣,要更嚴厲一些等等,我真的非常憤怒。

不僅沒有人情關懷,更嚴重的是,這樣的認知和輿論,不知又會給多少孩子帶來傷害。

所以在今天,我必須聊一聊「批評」這件事。

這個很日常的詞,有著被低估的恐怖感。

甚至,會讓人想死。

只要在搜索框輸入「被批評+自殺」,總能出來相關的新聞:

2019年3月9日,鄭州一初中生被班主任批評後,在家跳樓自殺;

2018年3月28日,湖南桃仙某中學生,被英語老師批評聽寫不佳後,從14樓跳下身亡;

2017年10月6日,焦作一名高一學生因早戀被家人批評,留下遺書離家出走.......

看完這些新聞後,有個朋友說:

我很能理解他們的極端行為。小時候我爸每次批評我時,整個場面極其壓抑,讓人想逃,甚至不惜想要消失。

因為,那些最常見的批評,從來不是心平氣和、就事論事的討論,而是直戳心底的人身攻擊。

似乎只要犯錯,或是做了不如人意的事情,就會在人格的方方面面。

例如性格、做事風格、能力、智力或情商上,被巨大地貶低和否定:

你就是笨,腦子不靈光;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粗心,老是添堵;

一點忙都不幫,你就是個懶蛀蟲;

你又考不好,什麼都不會,養你有什麼用......

句句扎心,讓人覺得自己不配活著。

為了不被罵,我挨餓半個月 | 不敢回懟,壓垮了多少成年人

很多人對「批評」有著一種深層的恐懼,不僅僅是因為對方說的話。

更是因為對方站在評價的制高點,

用憤怒、煩躁、鄙視、厭棄的情緒和眼神,

用批判的語氣一句句地數落,

質疑著你的人格,四下氛圍一片肅冷和壓迫,

似乎只有消失,才能躲過。

甚至很多人有了應激反應——即使聽到一兩句平靜的指正,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

這種人身攻擊式的批評,實在太恐怖了。


2

我們究竟有多害怕批評?

我和幾個同事一起聊了這個話題。

才發現,為了逃離批評、防止被罵,大家都做過一些荒唐事。

A同事每次回老家都要早起,很怕一晚起就會被說:懶、沒用、自私。

有一次,她一不小心睡過頭,醒來一看時間,非常慌張:

死了死了八點了,怎麼辦?

又要被說了懶了!

當時外面有人在吃早餐,她怕一出去被逮了個正著,劈頭蓋臉一頓罵。

於是只能躲在被窩裡猶豫,聽著外面的講話聲、腳步聲,想找個好時機出去,避免遇到家人。

但拖得越久,被罵的風險就越大,她很緊張。

最後,終於等到大家吃完早餐,腳步聲漸漸淡去,她急忙輕手輕腳地出去,刷了牙,不敢吃早餐,趕緊開始洗起昨天的臟衣服。

直到雙手接觸到衣服的那一刻,她才真正地鬆了口氣:今天不用被說了。

B同事也是這樣。

在上高中的時候丟了午餐錢。

在發現丟錢的那一瞬間,她想到的不是明天的午餐。而是,萬一爸爸知道了,又會罵她丟三落四,怎麼辦。

於是,她決定閉口不提。

默默向同學借了錢,中午只吃麵包,下午很早就餓肚子,就這樣堅持了半個月。

因為比起挨餓,被罵要痛苦多了。

C同事則是在考試寫答案時,把A卷的答案寫在B卷答題紙上。

為了怕被老師批評,她不敢舉手,而是把所有的答案都用塗改液塗了一遍,整張試卷幾乎塗了一遍,再寫上新的答案。

當然,最後她還是挨了一頓罵:你太粗心了,萬一高考這樣怎麼辦?

那一刻她的內心,難受到了極點。

在很多人看來,被批評如此恐怖,以至於,要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去逃脫。

這三個同事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為了不被罵,我挨餓半個月 | 不敢回懟,壓垮了多少成年人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對批評如此敏感和恐懼呢?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

指責(批評)是一個「找魔鬼」的遊戲。

輕易強烈的指責,其實就是在否定對方的本來狀態,在殺死對方的這個狀態。

在我的理解中,這種「殺死」,就是一種徹底的否定。

那一刻,一個行為上的問題,甚至只是一個不符合對方想像的舉動,就被定義成一個嚴重的人格問題。

我們的性格、智商、人品等人格的核心價值,都被貶低了。

我們好像真的成了一個面目可憎的魔鬼,導致了這一切錯誤的發生。

這也會給人帶來極大的羞恥感,恨不得消失。

並且絕大部分的批評者,都是權威。

例如,父母、老師、上司、或者同學中、社交媒體里的意見領袖。

我們很容易認同他們。

即使不認同,也沒有力量去反駁。

於是,在如此強烈的攻勢下,我們的核心自我很容易破碎和脆弱。

那一刻,我們似乎也不得不承認:

自己糟糕透了,是個很壞的人,不配被愛。

甚至嫌棄自己,感到強烈的羞恥。

難道,這不痛苦,不恐怖嗎?


3

當然,一個批評能如此恐怖,需要2個前提。

首先,它不僅僅是就事論事,而是人格攻擊。

其次,被批評的對象,內心早已脆弱不堪,對一切指責都非常敏感。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太脆弱,是因為被寵壞了。

但事實剛好相反。

武志紅老師曾在書里寫過:

一個人太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沒被看見。

當一個人的感受沒有被看見和尊重,需要順著父母、社會才能獲得愛和認同,否則就會被批評和忽視時,人的核心自我就會很不穩定。

因為,我們天生追求愛和認同。

為了得到它們,我們只能長期戰戰兢兢地順從,自我還沒生長起來,就被各種聲音撕成一個個碎片,無法凝結。

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我們勉強把它們拼在一起,維持正常的生活。

但只要一個外在的攻擊,它們就會崩掉,散落一地。

無法自信,無法反擊。

《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曾說:別人寥寥數語的責備,對我如晴天霹靂。

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為了不被罵,我挨餓半個月 | 不敢回懟,壓垮了多少成年人

挨罵不會讓人堅強。

批評和忽視,才最讓人破碎不堪。

為了避免這種破碎的恐懼感,我們用了各種方式,來逃離批評。

被批評的原因一般有2個:

做錯事被發現,或者做了對方不喜歡的事。

為了避免這2個狀況的發生,我們各出其招。

首先,時刻警惕不要犯錯。

這並不容易。

意味著,我們需要時刻按照各種標準來要求自己,壓抑自己,不敢鬆懈下來。

就像一個刻板而緊張的人。

不敢試錯,不敢和真實的世界碰撞,更不敢釋放真正的自我,去索取,去滿足自己。

就像文章開頭的朋友。

他發現,在成年後,自己已經很少受到批評,因為他大部分時候做得很對,活得很標準,但也很少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少去嘗試新的方式。

因為他對批評的恐懼還在:萬一我錯了,我不被看好了,怎麼辦?

在這樣不犯錯的框架中活著,很容易疲憊,沒有活力,也沒有成長。

其次,不小心犯錯,絕對不能被發現。

不被發現,意味著要撒謊。

就像開頭的三個朋友一樣,各出其招。

這雖躲過一劫,但並不健康。

不僅會擔心謊言被揭穿而帶來的更大懲罰,還會在撒謊的習慣里,感覺自己在做壞事,是一個不好的人,是個撒謊精,這又是一個否定和貶低。

最後,不做對方不喜歡的事情。

這更難。

意味著察言觀色、自我壓抑去討好;

也意味著: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對方想要的人。

要獲得對方的肯定評價,才有安全感。

在從小被忽視和批評的環境中,自我已經破碎不堪。長大後,為了不被攻擊,依舊要繼續順從和討好。

活得戰戰兢兢,太累了。

為了不被罵,我挨餓半個月 | 不敢回懟,壓垮了多少成年人


4

那怎麼辦才好?

如果你是一名父母,看到這裡,也許會感嘆道:難道不能打不能罵,現在連批評都不行嗎?

不是的。

溫尼科特曾說過,一個好的養育者,需要給孩子一個相對抱持的環境。

所謂的抱持,就是給他一個不限定、不批判的精神上的寬鬆環境。

孩子做不好,或者做了讓我們無法理解,甚至不那麼喜歡的事情。

去問原因,有必要建議他們調整行為,而不要落實到人格層面的批判。

這樣就夠了。

而如果你是一個成人,在面對批評時,總有一種強烈的被恐懼吞沒的感覺。

那麼,你可能需要一個療愈。

首先,冷靜下來,感受你的恐懼。

那也許是被人身攻擊的預感,

也許是對自我破碎的恐慌。

但請記得,即使真的做了錯事,不代表你是一個很壞的人。

其次,你只需要為你這個具體的行為負責。

如果真的傷害到別人,就這個具體的行為真誠地道歉,並做合理的彌補。

修正具體的行為,但在人格上,我們可以不卑不亢。

我看過一個朋友曾在遊戲里和隊友開玩笑。但隊友誤解成在罵他,馬上劈頭蓋臉一頓罵。

這時朋友馬上意識到,立即真誠地說了句:不好意思,我說錯話了。

其實,不用自我攻擊,緊張兮兮,也可以很快化解危機。

這是個值得鍛煉的習慣。

最後,允許自己犯點錯,或者不如人意。

在不主動傷害人、能自我負責的情況下,活得磕磕碰碰,有點小「毛病」,不能讓所有人滿意,才是正常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習慣和偏好,塑造了每個活生生的獨特的自己。

甚至從心理學的角度上,每個壞習慣能維持下來,都有隱蔽的好處。

只要不刻意傷人、能為後果負責,

沒有任何人有權要求一個人怎麼去活,

更沒有所謂的標準一說。

假期睡睡懶覺、不時犯個迷糊長個記性、偶爾買個貴的東西取悅自己,都是正常的。

你不必因不完美、不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而羞恥。

相反,如果別人以完美、符合他意來要求你,才是真正地壓抑和傷害真實的你。

為行為道歉,但拒絕人格攻擊和過分要求。

討好也許能免受一時的攻擊,但只有拒絕,才能給你豎起一個必要的保護牆。

因為有底線、坦坦蕩蕩的拒絕,能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內心邊界。

而這個邊界,才能真正地保護我們的核心自我,幫助我們擋住過多的攻擊。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擺脫被批評的恐懼。

也只有這樣,批評才不會毀了我們的核心。

為了不被罵,我挨餓半個月 | 不敢回懟,壓垮了多少成年人

作者簡介:五花鹿。心理學科班出身,滿腔的少女情愫,都用來追求真實和逃離秩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