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本文共計約1500字左右,適宜閱讀時長10分鐘」

《千字文》與《心經》,是歷代書法家最愛抄寫的兩大經典,很多書法家都會抄一遍甚至許多遍,可以說是被「寫爛了」的經典。我們整理了一些古代書法家流傳下來的經典抄本《千字文》,與您一起欣賞。

南朝時期,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請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千字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真草千字文》墨跡本為日本所藏,紙本,冊裝。計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為谷鐵臣舊藏,後歸京都小川為次郎,現為小川為次郎之子小川正字廣巳先生收藏。後有楊守敬、日下東作(鳴鶴)、羅振玉、內藤虎所寫題跋,論者認為墨跡本為智永真跡,也有人疑為唐人臨本。

《真草千字文》,北宋時宣和內府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 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跡只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於缺的部分,也已根據關中本補全。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於大觀已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稱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跡相比就差一些了。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遼寧省博物館藏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遼寧省博物館藏

歐陽詢書《千字文》,見於著錄的共有三本:一為蔡襄題識過的《草書千字文》,一為南宋初期揚無咎藏的《楷書千字文》,一為現存的這本千字文。帖後僅存王詵跋:「東坡雲,歐陽率更書非托於偏險,無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國主輩五降之後,不容彈矣。仆非唯愛此評,又愛其筆札瑰偉,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憐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晉卿書。」

按:此本無論從哪方面來看,與歐字所具備的特徵都是極為相近的。其中「書」字誤書為「畫」,而李淵的「淵」字缺筆以避諱。據陳垣《史諱舉例》考證,唐碑之中避諱缺筆的,最早見之於高宗乾封元年贈《泰師孔宣碑》。楊仁愷斷定此帖為歐陽詢早年所書,那就更沒有必要避「淵」字諱。

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在提到本帖時,曾指出,黃伯思《東觀徐論》卷上論虞書千字文時說過:「世有歐(陽)率更行書《千文》一卷,乃是集其字為之者。」所述不知是否此卷。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傅山《草書千字文》冊,山西省博物館藏

傅山《草書千字文》冊,山西省博物館藏

傅山為戴楓仲書千字文本,篆隸楷草各一,民國時,隸書由鄧寶珊先生收藏,楷書由趙芷青先生收藏,篆書冊不知去向,唯草書千字文由楓仲十一世戴寶先生藏。1936年讓渡于山西書局趙正楷先生,以期印行。不料,日寇侵華,未能付梓。後由趙夫人邢茂華女士費盡周折,得以保全,後獻于山西省博物館,山西人民出版社層出版單行本。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懷素《小草千字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懷素《小草千字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小草千字文墨跡。貞元十五(公元799年)書。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絹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

明莫如中說:「懷素絹本千字文真跡,其點畫變態,意匠縱橫,初若漫不經思,而動遵型範,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為懷素晚年所書,當為絢爛之極而復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祝允明《楷書千字文》冊(選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祝允明《楷書千字文》冊(選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冊乃祝允明三十六歲時應朱凱(字堯民)所書。朱凱(?-1514),長洲(今蘇州)人,善畫工詩,喜藏書,與唐寅、文徵明等文人交往甚密,也與朱存理並稱兩朱先生。此楷書以顏真卿風格寫就,用筆精謹,結體端正,帶有一股清勁氣息,可謂善學顏者。清王澍推崇此作為祝允明顏楷第一,並認為筆筆用意,樸拙中帶遒媚,不染一點俗塵。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趙佶《草書千字文》,遼寧省博物館藏

看過這麼多版本的千字文,哪個是你心目中最美好的千字文呢?

- end -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書法屋

總監丨馮錯

主編 | 凌晨 Anna

責編丨Anna

名家千字文,你更喜歡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啟功先生為何力薦智永楷書《千字文》?
【傳習堂】王陽明的書法藝術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