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古代醫家用於治療蛔蟲病的經方,烏梅丸是如何配伍而來的

古代醫家用於治療蛔蟲病的經方,烏梅丸是如何配伍而來的

在我們現代的醫學中,都知道蛔蟲是常見的寄生蟲,隨著醫學的進步,孩子們在小的時候就會服用治蛔化蛔的藥物,所以已經很少有人成年之後會發生因其擾動而導致的疾病癥狀。那麼在古代,衛生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好,醫生們是如何去治療此類病證呢?在醫聖張仲景所著的文獻之中就有一個經典的方劑,用於治療因蛔蟲擾動而導致的蛔厥。

烏梅丸全方共十味中藥,這也是在仲景經方中少見的配伍藥物較多的方劑之一,烏梅、細辛、乾薑、黃連、附子、蜀椒、桂枝、當歸、人蔘以及黃柏。

方中以用醋浸泡過的烏梅為君葯,醋制可增強烏梅的酸性,更加增強其平抑蛔動的作用,同時酸味入肝,可以益陰、斂腸;蜀椒、細辛均屬於辛辣的藥物,辛能發散,可以通陽驅寒,同時又可以殺蟲伏蛔;黃連和黃柏,性味苦寒,可以下驅蛔蟲,泄熱止吐;附子、乾薑、桂枝均是辛熱藥物,可以扶助身體陽氣以制寒;另外還佐以補氣的人蔘和當歸甘溫以補養人體氣血。

在古代,蛔蟲擾動可以說是比較常見和嚴重的疾病,尤其是蛔厥,病人會表現出煩躁,尤其是得食而煩的癥狀,同時還可能出現「吐蛔」,如果出現此種癥狀,則提示體內有一派上熱下寒之像。

所患蛔厥的病人,身體往往脾虛腸寒,也正是因為體內有寒,蛔蟲就會擾動不安,導致煩躁,古代醫家總結蛔蟲的運動是「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此方中匯聚了酸、苦、辛諸位藥物,同時藥性寒溫兼具,共同起到清上溫下,安蛔止痛的作用。

在現代臨床之中,用這個方劑治療蛔蟲病的案例雖然減少,但是它還有很多別的用處,比如說止下利,通過化裁之後,可以治療各類腸炎,甚至是五更瀉。對於身體由於虛實寒熱錯雜、血氣陰陽失調而導致的癔症,也可以用其治療,甚至是失產之後,身體因為調養不足而導致的功能失常之症亦可。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荷西,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從六經辨證的角度看傷寒,千古經方桂枝湯是如何搞定太陽中風證的
「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了解這些診脈常識,讓你避免成「庸醫」

TAG:金蘭中醫學社 |